往昔,師子音王佛在世之時,據說眾生的壽命,是十萬
億那他由歲。
那個國名,叫做千光明。據說那個國中諸樹,盡成自七
寶﹔從那些樹,自然而然會發出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
)不生、不滅、無所有之音,眾生聽了這種音,心裏都明白
而得了道。是時,集於此佛的初會的說法的人,有九十九億
人,而菩薩盡都得了「無生法忍」──相傳是這樣。
師子音王佛於其化終即入無餘涅槃了。法住六萬歲,而
佛在世時,從諸樹發出的法音,到此也一齊止住,自是以後
,人們都不能浸潤於那音聲即佛之教了。
那時候,兩個菩薩比丘出世了。一個名叫喜根,又一個
叫做勝意。喜根法師,容儀質直,不棄世,又不分別善惡,
或裁判人。從而喜根的弟子,聰明而樂法,又好聽深義。其
師,不讚美少欲知足,不讚美戒行頭陀,一味與諸實相清淨
談說了。師說﹕眾弟子呵﹗一切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
癡相,這就是諸法相,這就是實相而無罣礙﹗諸弟子依此教
,而能一相入智了。當時眾弟子,在眾人之間,無瞋沒有悔
心,因為沒有悔心,故得生忍,因得生忍,所以也就得了法
忍。既然得了這個生、法二忍,所以在實法中,其心之不動
,實在有如巨山。
勝意法師是持戒清淨的人。相傳他常行十二頭陀,而得
了四禪四無色定。於是集到法師門下的弟子,都是頓根,又
都是始終分別思惟道,這是淨這是不淨的人們,因此,其心
是轉動不常的。
有一天,勝意法師到了鄉村,息在一個家,一如往常,
讚說持戒,教人以少欲知足,談論應該常做頭陀行﹔又因為
不知那一家的主人是喜根法師的弟子,所以盛行毀訾喜根了
。他說﹕他是邪見雜行的人,絕不是純清淨的人。默然靜聽
著法師之教的那一家的主人,到此始開口了﹕
「大德,是淫欲法,若何等相﹖」
「淫欲,是煩惱相。」
「淫欲煩惱,在內乎﹖在外乎﹖」
「淫欲煩惱,不在內,不在外。若在內,不得待外之因
緣而生﹔若在外,於我無事,不得惱我。」
「淫欲若不在內,不在外,非來自東西南北四維上下,
遍求實相而不可得。是法,不生不滅,無生滅之相,空,無
所有,云何能為惱﹖」
勝意法師聽完了這段話,心裏大不高興,然而又不能答
其說,於是拂座而起說﹕「唉﹗喜根這東西,多誑眾,人著
於邪道之中﹗」
龍樹記這段話到這裏,加著評語說﹕「這個勝意菩薩,
還不知道音聲陀羅尼的。聽到佛的所說,他就喜歡,聽到外
道之語,他就瞋恚。聽了三不善,他就不高興,聽了三善,
他就大喜。聽人說生死,他就憂,聽人說涅槃,他就喜。」
這樣地勝意法師,為了居士之語,大動其瞋恚之火,立
刻回到自己的精舍了。立刻又召集弟子了。而用了最壞的話
罵了喜根。接了這個消息的喜根法師,你說他怎麼樣了﹖他
說﹕「唉﹗他是一個可憐的人﹗他因了大瞋恚﹗將墮於大罪
了﹗」他又說﹕我此刻,非為後世的人們,說個深大之法不
可,於是照樣集了眾僧,示之以他的著名的淫欲是道的偈頌
。
淫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
若有人分別﹔淫怒癡及道,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
道及淫怒癡。是一法平等,若人聞怖畏,去佛道甚遠。
淫法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計吾我,淫將入惡道。
見有為法異,是不離有無。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
相傳當時三萬的眾夫子,聽了這一篇偈而體會了「無生
法忍」。
然而青年之時,自己經驗了女難的他,沒有忘記應該注
意到這種空觀之鈍根者一事了。他在中論四諦品說﹕「不能
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反為
所害」。
順便說一說,這二位菩薩與其教,既然叫做喜根和勝意
,一如其名所暗示,前者是表示前五根與其世界的,後者是
將第六意識的思慮分別的世界人格化的。我們從此語裏面又
可以知道,感性尊重以及大小兩教的區別不消說,關於在家
的菩薩與出家的菩薩,龍樹反而是暗中表示著尊重在家的菩
薩之意。這也是因為其所根據的是華嚴經。總之,龍樹的宗
教,不是思慮分別的勝意主義,的確是無分別,諸法一相的
喜根主義。這就是「煩惱即菩提」,「淫欲是道」的宗教。
這樣一來,那裏好像已經沒有道德,而龍樹看來像是虛無主
義者或放縱的自然主義者了,但其實絕不然。由於這樣的主
義,為什麼會產生,不,為什麼會共存,像他寫給他的親友
禪陀伽王的信所表示似的嚴肅主義的道德,或者如易行品所
示似的宗教﹖這裏本應說明此事,但是說起來話就長了,所
以對於關於此點的第一部和第三部的交涉,這裏全部要把它
省略不說──不過我只要一句
,在第一部裏面,已經開始於中論染染著品第八了。這且勿
論,所謂許多人,依靠喜根菩薩之教而體會了「無生法忍」
,這個「無生法忍」,龍樹在什麼時候得了它呢﹖考之於他
的一生,已如上面所說,他在外道時代之時,學窮而得不到
自己的滿意。次轉入享樂時代,猶不可得﹔轉過來入了小乘
的禁肉主義,也得不到﹔進而入了大乘,還是得不到﹔最後
入了龍宮,始由於華嚴經而體驗了──相傳是這樣。若然,
我們就再來說,在龍樹,為第一部教學之目標的智,成立上
何以有可能性,其次,再說明其何以生出第二部的「行」,
而終於開展為第三部為宗教思想的中心「信」。因此,以下
要稍為依據能釋的十住毗婆沙論,正確地尋理論之跡,最後
專在所釋的華嚴經上面,確探「無生忍」的意義。
佐佐木月樵(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46冊)
平等不二
道及婬怒癡,
是一法平等;
若人聞怖畏,
去佛道甚遠。
──大智度論卷六.釋初品中意無礙
在一般人的想法中,正道和婬怒癡,是截然不同的東西,但此偈卻說它們是平等的,這是什麼道理呢?又為什麼說聽了這句話而心生恐懼的人,距佛道很遠呢?
在沒有學佛、不知佛法的人心中,七情六欲、喜怒哀樂都很清晰鮮明。但許多人也知道,大貪大瞋不是好事,所以需要修身養性。有修養的人能控制情緒,而且能調整情緒,否則不僅對身體不好,也是對自我的懲罰。
婬怒癡就是貪瞋癡,名為三毒,是煩惱之中力量最強,而且是最難斷除的三種心魔。婬是過分的貪求,怒是瞋恨,癡是不信因果、不知因緣、沒有正見。
「道」是持戒、修定、得智慧的方法,修道的人通常是運用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來對治消融婬怒癡的三種心毒。在一般人看來,道與非道相對,就像智慧與煩惱是對立的一樣,二者截然不同。然就佛、菩薩等已解脫的人而言,婬怒癡與戒定慧是平等的,因為已經沒有婬怒癡,所以也用不到戒定慧了。這個思想,在禪宗的《六祖壇經》有「煩惱即菩提」的名句。又在《維摩經.不二法門品》講得很清楚。例如善與不善不二、罪與福不二、正與邪不二等,因為已得解脫的人,心中已沒有對立的事物存在,沒有道和非道等的兩種極端。如果認為有道,就有非道的一面;如果認為有智慧,也就還有煩惱。世上若無邪惡,則一切的道德觀念也就用不到了;世上若無煩惱,則用來除煩惱的智慧,也就不必要了。
佛道是平等的、解脫的,沒有對立的現象、感受、經驗,是真正的大自在、大自由。一般人如果發生不愉快或不幸的事,能把它當成平常事來看是相當難的,不過我們必須練習著以平常心來待人處世。平常心亦即平等心,不僅煩惱與智慧平等,凡是偏執一端的,均宜知道平等不二,才能不起對立的衝突。
聖嚴法師 <智慧一〇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