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17, 2016

莫待老來方學道  孤墳盡是少年人

 昔日如來金口演  至今拈起又重新

 此經佛說數千年  無量人天得受傳

 憶得古人曾解道  更須會取未聞前

 人問陽壽真難得  一寸光陰一寸金

 莫待老來方學道  孤墳盡是少年人

 在家菩薩智非常  閙市叢中作道場

 心地若能無𦊱礙  高山平地總西方


 金剛般若體如如  翠竹黃華滿路途

 八百餘家呈玅手  大家依樣畵葫蘆



 



 



( 宋・宗鏡述《金剛經科儀》  卍新續藏第 74 冊 No. 1494 )



Saturday, July 2, 2016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是時,尊者阿難及梵天將諸梵迦夷天,皆來會集;化自在天將諸營從,皆來會聚;他化自在天將諸營從,皆悉來會;兜術天王將諸天之眾,皆來會聚;豔天將諸營從,悉來會聚;釋提桓因將諸三十三天眾,悉來集會;提頭賴吒天王將乾沓和等,悉來會聚;毘留勒叉天王將諸厭鬼,悉來會聚;毘留跛叉天王將諸龍眾,悉來會聚;毘沙門天王將閱叉、羅剎眾,悉來會聚。



 



是時,彌勒大士告賢劫中諸菩薩等:「卿等勸勵諸族姓子、族姓女,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說是語時,諸天、世人、乾沓和、阿須倫、伽留羅、摩睺勒、甄陀羅等,各各白言:「我等盡共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終不中絕。」



時,尊者阿難告優多羅曰:「我今以此增一阿含囑累於汝,善諷誦讀,莫令漏減,所以者何?其有輕慢此尊經者,便為墮落為凡夫行。何以故?此,優多羅,增一阿含,出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



時,大迦葉問阿難曰:「云何,阿難!增一阿含乃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



阿難報言:「如是,如是,尊者迦葉!增一阿含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皆由此生;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迦葉問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



時,尊者阿難便說此偈: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是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淨。是故,迦葉!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淨。」



 



(《增壹阿含經》卷一  大正藏第 02 冊 No. 0125)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文殊章  大正藏第 17 冊 No. 0842 )



Friday, June 24, 2016

竺佛圖澄

竺佛圖澄者。西域人也。本姓帛氏。少出家清真務學。誦經數百萬言。善解文義。雖未讀此土儒史。而與諸學士論辯疑滯。皆闇若符契。無能屈者。自云。再到罽賓受誨名師。西域咸稱得道。以晉懷帝永嘉四年。來適洛陽。志弘大法。善誦神呪。能役使鬼物。以麻油雜胭脂塗掌。千里外事皆徹見掌中如對面焉。亦能令潔齋者見。又聽鈴音以言事無不劾驗。



 



欲於洛陽立寺。值劉曜寇斥洛臺帝京擾亂。澄立寺之志遂不果。迺潛澤草野以觀世變。時石勒屯兵葛陂。專以殺戮為威。沙門遇害者甚眾。澄憫念蒼生欲以道化勒。於是杖策到軍門。勒大將軍郭黑略素奉法。澄即投止略家。略從受五戒崇弟子之禮。略後從勒征伐。輒預剋勝負。勒疑而問曰。孤不覺卿有出眾智謀。而每知行軍吉凶何也。略曰。將軍天挺神武幽靈所助。有一沙門術智非常。云將軍當略有區夏已應為師。臣前後所白。皆其言也。勒喜曰。天賜也。召澄問曰。佛道有何靈驗。澄知勒不達深理。正可以道術為徵。因而言曰。至道雖遠亦可以近事為證。即取應器盛水燒香呪之。須臾生青蓮花。光色曜目。勒由此信服。澄因而諫曰。夫王者德化洽於宇內。則四靈表瑞。政弊道消則彗孛見於上。恒象著見休咎隨行。斯迺古今之常徵。天人之明誡。勒甚悅之。凡應被誅餘殘。蒙其益者。十有八九。於是中州胡晉略皆奉佛。時有痼疾世莫能治者。澄為醫療應時瘳損。陰施默益者不可勝記。勒自葛陂還河北過坊頭。坊頭人夜欲斫營。澄語黑略曰。須臾賊至。可令公知。果如其言。有備故不敗。勒欲試澄。夜冠冑衣甲執刀而坐。遣人告澄云。夜來不知大將軍所在。使人始至未及有言。澄逆問曰。平居無寇何故夜嚴。勒益敬之。勒後因忿欲害諸道士。并欲苦澄。澄迺避至黑略舍。告弟子曰。若將軍信至問吾所在者。報云不知所之。信人尋至覓澄不得。使還報勒。勒驚曰。吾有惡意向聖人。聖人捨我去矣。通夜不寢思欲見澄。澄知勒意悔。明旦造勒。勒曰昨夜何行。澄曰。公有怒心昨故權避。公今改意。是以敢來。勒大笑曰。道人謬耳。襄國城塹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團丸祀下。其水暴竭。勒問澄。何以致水。澄曰。今當勅龍。勒字世龍。謂澄嘲己。答曰。正以龍不能致水。故相問耳。澄曰。此誠言非戲也。水泉之源必有神龍居之。今往勅語水必可得。迺與弟子法首等數人至泉源上。其源故處久已乾燥。坼如車轍從者心疑。恐水難得。澄坐繩床燒安息香。呪願數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一小龍。長五六寸許。隨水來出。諸道士見競往視之。澄曰。龍有毒勿臨其上。有頃水大至隍塹皆滿。澄閑坐歎曰。後二日當有一小人驚動此下。既而襄國人薛合有二子。既小且驕。輕弄鮮卑奴。奴忿抽刃刺殺其弟。執兄于室以刀擬心。若人入屋便欲加手。謂合曰。送我還國我活汝兒。不然共死。於此內外驚愕莫不往觀。勒迺自往視之。謂薛合曰。送奴以全卿子誠為善事。此法一開方為後害。卿且寬情。國有常憲命人取奴。奴遂殺兒而死。鮮卑段波攻勒。其眾甚盛。勒懼問澄。澄曰。昨寺鈴鳴云。明旦食時當擒段波。勒登城望波軍不見前後。失色曰。軍行地傾。波豈可獲。是公安我辭耳。更遣夔安問澄。澄曰。已獲波矣。時城北伏兵出遇波執之。澄勸勒宥波遣還本國。勒從之。卒獲其用。時劉載已死。載從弟曜篡襲偽位。稱元光初。光初八年曜遣從弟偽中山王岳。將兵攻勒。勒遣石虎率步騎拒之。大戰洛西。岳敗保石梁塢。虎堅柵守之。澄與弟子自官寺至中寺。始入寺門。歎曰。劉岳可憫。弟子法祚問其故。澄曰。昨日亥時岳已被執。果如所言。至光初十一年曜自率兵攻洛陽。勒欲自往拒曜。內外僚佐無不必諫。勒以訪澄。澄曰。相輪鈴音云。秀支替戾岡僕谷劬禿當此羯語也。秀支軍也。替戾岡出也僕谷劉曜胡位也。劬禿當捉也。此言軍出捉得曜也。時徐光聞澄此旨。苦勸勒行勒迺留長子石弘。共澄以鎮襄國。自率中軍步騎。直指洛城。兩陣纔交。曜軍大潰。曜馬沒水中。石堪生擒之送勒。澄時以物塗掌。觀之見有大眾。眾中縛一人。朱絲約項。其時因以告弘。當爾之時正生擒曜也。曜平之後。勒迺僣稱趙天王行皇帝事。改元建平。是歲東晉成帝咸和五年也。勒登位已後。事澄彌篤。時石葱將叛。其年澄誡勒曰。今年葱中有蟲食。必害人。可令百姓無食葱也。勒班告境內慎無食葱。到八月石葱果走。勒益加尊重。有事必諮而後行。號大和上。石虎有子名斌。後勒愛之甚重。忽暴病而亡。已涉二日。勒曰。朕聞號太子死扁鵲能生。大和上國之神人。可急往告必能致福。澄迺取楊枝呪之。須臾能起。有頃平復。由是勒諸稚子多在佛寺中養之。每至四月八日。勒躬自詣寺灌佛為兒發願。至建平四年四月。天靜無風而塔上一鈴獨鳴。澄謂眾曰。鈴音云。國有大喪不出今年矣。是歲七月勒死。子弘襲位。少時虎廢弘自立。遷都于鄴。稱元建。虎傾心事澄有重於勒。迺下書曰。和上國之大寶。榮爵不加高祿不受。榮祿匪及。何以旌德。從此已往宜衣以綾錦乘以雕輦。朝會之日和上昇殿。常侍以下悉助舉輿。太子諸公扶翼而上。主者唱大和上至眾坐皆起以彰其尊。又勅偽司空李農旦夕親問。太子諸公五日一朝表朕敬焉。澄時止鄴城內中寺。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國。弟子法佐從襄國還。相遇在梁基城下共宿。對車夜談。言及和上。比旦各去。法佐至始入覲澄。澄逆笑曰。昨夜爾與法常交車共說汝師耶。先民有言。不曰敬乎。幽而不改。不曰慎乎。獨而不怠。幽獨者敬慎之本。爾不識乎。佐愕然愧懺。於是國人每共相語。莫起惡心和上知汝。及澄之所在無敢向其方面涕唾便利者。時太子石邃有二子在襄國。澄語邃曰。小阿彌比當得疾。可往迎之。邃即馳信往視。果已得病。大醫殷騰及外國道士。自言能治。澄告弟子法雅曰。正使聖人復出不愈此病。況此等乎。後三日果死。石邃荒酒將圖為逆。謂內竪曰。和上神通儻發吾謀。明日來者當先除之。澄月望將入覲虎。謂弟子僧慧曰。昨夜天神呼我曰。明日若入還勿過人。我儻有所過汝當止我。澄常入必過邃。邃知澄入。要候甚苦。澄將上南臺。僧慧引衣。澄曰。事不得止。坐未安便起。邃固留不住。所謀遂差。還寺歎曰。太子作亂其形將成。欲言難言。欲忍難忍。迺因事從容箴虎。虎終不解。俄而事發。方悟澄言。後郭黑略將兵征長安北山羌。墮羌伏中。時澄在堂上坐。弟子法常在側。澄慘然改容曰。郭公今厄。唱云。眾僧呪願。澄又自呪願。須臾更曰。若東南出者活。餘向則困。復更呪願。有頃曰脫矣。後月餘日黑略還。自說墮羌圍中東南走馬之際正遇帳下人。推馬與之曰。公乘此馬小人乘公馬。濟與不濟任命也。略得其馬故獲免。推檢日時正是澄呪願時也。偽大司馬燕公石斌。虎以為幽州牧鎮。薊群凶湊聚。因以肆暴。澄誡虎曰。天神昨夜言。疾收馬還。至秋齊當癰爛。虎不解此語。即勅諸處收馬送還。其秋有人譖斌於虎。虎召斌鞭之三百。殺其所生齊氏。虎彎弓捻矢。自視斌行罰輕。虎乃手殺五百。澄諫曰。心不可縱死不可生。禮不親殺以傷恩也。何有天子手行罰乎。虎乃止。後晉軍出淮泗。隴比凡城皆被侵逼。三方告急。人情危擾。虎乃瞋曰。吾之奉佛供僧。而更致外寇。佛無神矣。澄明旦早入。虎以事問澄。澄因諫虎曰。王過去世經為大商主。至罽賓寺。嘗供大會。中有六十羅漢。吾此微身亦預斯會。時得道人謂吾曰。此主人命盡當受鷄身後王晉地。今王為王豈非福耶。疆場軍寇國之常耳。何為怨謗三寶夜興毒念乎。虎迺信悟跪而謝焉。虎常問澄。佛法云何。澄曰。佛法不殺。朕為天下之主。非刑殺無以肅清海內。既違戒殺生。雖復事佛詎獲福耶。澄曰。帝王之事佛。當在心體恭心順顯暢三寶不為暴虐不害無辜。至於凶愚無賴非化所遷。有罪不得不殺。有惡不得不刑。但當殺可殺刑可刑耳。若暴虐恣意殺害非罪。雖復傾財事法無解殃禍。願陛下省欲興慈。廣及一切則佛教永隆福祚方遠。虎雖不能盡從。而為益不少。虎尚書張離張良家富事佛。各起大塔。澄謂曰。事佛在於清靖無欲慈矜為心。檀越雖儀奉大法而貪悋未已。遊獵無度積聚不窮。方受現世之罪。何福報之可悕耶。離等後並被戮滅。時又久旱。自正月至六月。虎遣太子詣臨漳西釜口祈雨。久而不降。虎令澄自行。即有白龍二頭降於祠所。其日大雨。方數千里。其年大收。戎貊之徒先不識法。聞澄神驗皆遙向禮拜。並不言而化焉。澄常遣弟子向西域市香。既行澄告餘弟子曰。掌中見買香弟子在某處初被劫垂死。因燒香呪願遙救護之。弟子後還云。某月某日某處為賊所劫。垂當見殺忽聞香氣賊無故自驚曰。救兵已至。棄之而走。虎於臨漳修治舊塔少承露盤。澄曰。臨淄城內有古阿育王塔。地中有承露盤及佛像。其上林木茂盛。可掘取之。即畫圖與使。依言掘取。果得盤像。虎每欲伐燕。澄諫曰。燕國運未終。卒難可剋。虎屢伐敗績。方信澄誡澄道化既行。民多奉佛皆營造寺廟相競出家。真偽混淆多生愆過。虎下書問中書曰。佛號世尊國家所奉。里閭小人無爵秩者。為應得事佛與不。又沙門皆應高潔貞正行能精進。然後可為道士。今沙門甚眾。或有姦宄避役多非其人。可料簡詳議偽。中書著作郎王度奏曰。夫王者郊祀天地。祭奉百神。載在祀典。禮有嘗饗。佛出西域。外國之神。功不施民。非天子諸華所應祠奉。往漢明感夢初傳其道。唯聽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漢人皆不得出家。魏承漢制亦修前軌。今大趙受命率由舊章。華戎制異。人神流別。外不同內。饗祭殊禮。荒夏服祀不宜雜錯。國家可斷趙人悉不聽詣寺燒香禮拜以遵典禮。其百辟卿士下逮眾隷。例皆禁之。其有犯者與淫祀同罪。其趙人為沙門者。還從四民之服。偽中書令王波同度所奏。虎下書曰。度議云。佛是外國之神。非天子諸華所可宜奉。朕生自邊壤忝當期運君臨諸夏。至於饗祀應兼從本俗。佛是戎神正所應奉。夫制由上行永世作則。苟事無虧何拘前代。其夷趙百蠻。有捨其淫祀樂事佛者。悉聽為道。於是慢戒之徒因之以厲。黃河中舊不生黿。忽得一以獻虎。澄見而歎曰。桓溫其入河不久。溫字元子。後果如言也。時魏縣有一流民。莫識氏族。恒著麻襦布裳。在魏縣市中乞匃。時人謂之麻襦。言語卓越狀如狂病。乞得米穀不食。輒散置大路云。飴天馬。超興太守籍拔收送詣虎。先是澄謂虎曰。國東二百里某月某日。當送一非常人。勿殺之也。如期果至。虎與共語了無異言。唯言陛下當終一柱殿下。虎不解此語。令送以詣澄。麻襦謂澄曰。昔在光和中會。奄至今日酉戌受玄命。絕曆終有期。金離消于壤。邊荒不能遵。驅除靈期迹。莫已已之懿。裔苗葉繁其來方積。休期於何期。永以歎之。澄曰。天迴運極否將不支九木。水為難無可以術寧。玄哲雖存世莫能。基必頹久遊閻浮。利擾擾多此患。行登陵雲宇會於靈遊間。澄與麻襦講語終日。人莫能解。有竊聽者。唯得此數言。推計似如論數百年事。虎遣驛馬送還本縣。既出城外辭能步行。云我當有所過。未便得發。至合口橋可留見待。使如言馳去。未至合口。而麻襦已在橋上。考其行步有若飛也。澄有弟子道進。學通內外為虎所重。嘗言及隱士事。虎謂進曰。有楊軻者。朕之民也。徵之十餘年不恭王命。故往省視。傲然而臥。朕雖不德君臨萬邦。乘輿所向天沸地涌。雖不能令木石屈膝。何匹夫而長傲耶。昔太公之齊。先誅華士。太公賢哲豈其謬乎。進對曰。昔舜優蒲衣。禹造伯成。魏軾干木。漢美周黨。管寧不應曹氏。皇甫不屈晉世。二聖四君共加其節。將欲激厲貪競以峻清風。願陛下遵舜禹之德。勿效太公用刑。君舉必書。豈可令趙史遂無隱遁之傳乎。虎悅其言。即遣軻還其所止。差十家供給之。進還具以白澄。澄睆然笑曰。汝言善也。但軻命有所懸矣。後秦州兵亂。軻弟子以牛負軻西奔。戎軍追擒并為所害。虎嘗晝寢。夢見群羊負魚從東北來。寤以訪澄。澄曰。不祥也。鮮卑其有中原乎。慕容氏後果都之。澄又嘗與虎共昇中堂。澄忽驚曰。變變幽州當火災。仍取酒灑之。久而笑曰。救已得矣。虎遣驗幽州云。爾日火從四門起。西南有黑雲來驟雨滅之。雨亦頗有酒氣。至虎建武十四年七月。石宣石韜將圖相殺。宣時到寺與澄同坐浮圖。一鈴獨鳴。澄謂宣曰。解鈴音乎。鈴云。胡子落度。宣變色曰。是何言歟。澄謬曰。老胡為道不能山居。無言重茵美服。豈非落度乎。石韜後至。澄熟視良久。韜懼而問澄。澄曰。怪公血臭。故相視耳。至八月澄使弟子十人齋于別室。澄時暫入東閤。虎與后杜氏問訊澄。澄曰。脇下有賊。不出十日。自佛圖以西此殿以東。當有流血。慎勿東行也。杜后曰。和上耄耶何處有賊。澄即易語云。六情所受皆悉是賊。老自應耄。但使少者不惛。遂便寓言不復彰的。後二日宣果遣人害韜於佛寺中。欲因虎臨喪仍行大逆。虎以澄先誡故獲免。及宣事發被收。澄諫虎曰。既是陛下之子。何為重禍耶。陛下若含怒加慈者。尚有六十餘歲。如必誅之。宣當為彗星下掃鄴宮也。虎不從以鐵鎖穿宣頷。牽上薪𧂐而焚之。收其官屬三百餘人。皆轘裂支解投之漳河。澄迺勅弟子罷別室齋也。後月餘日有一妖馬。髦尾皆有燒狀。入中陽門出顯陽門。東首東宮皆不得入。走向東北俄爾不見。澄聞而歎曰。災其及矣。至十一月。虎大饗群臣於太武前殿。澄吟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將壞人衣。虎令發殿石下視之。有棘生焉。澄還寺視佛像曰。悵恨不得莊嚴。獨語曰。得三年乎自答不得不得。又曰。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自答不得。迺無復言。還房謂弟子法祚曰。戊申歲禍亂漸萌。已酉石氏當滅。吾及其未亂先從化矣。即遣人與虎辭曰。物理必遷身命非保。貧道焰幻之軀化期已及。既荷恩殊重故逆以仰聞。虎然曰。不聞和上有疾。迺忽爾告終。即自出宮詣寺而慰喻焉。澄謂虎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脩短分定非人能延。道重行全德貴無怠。苟業操無虧雖亡若在。違而獲延非其所願。今意未盡者。以國家心存佛理奉法無吝。興起寺廟崇顯壯麗。稱斯德也。宜享休祉。而布政猛烈淫刑酷濫。顯違聖典幽背法誡。不自懲革終無福祐。若降心易慮惠此下民。則國祚延長道俗慶賴。畢命就盡沒無遺恨。虎悲慟嗚咽。知其必逝即為鑿壙營墳。至十二月八日卒於鄴宮寺。是歲晉穆帝永和四年也。士庶悲哀號赴傾國。春秋一百一十七矣。仍窆於臨漳西柴陌。即虎所創塚也。俄而梁犢作亂明年虎死。冉閔纂殺石種都盡。閔小字棘奴澄先所謂棘子成林者也。澄左乳傍先有一孔。圍四五寸。通徹腹內。有時腸從中出。或以絮塞孔。夜欲讀書。輒拔絮則一室洞明。又齋日輒至水邊。引腸洗之。還復內中。澄身長八尺風姿詳雅。妙解深經傍通世論。講說之日止標宗致。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加復慈洽蒼生拯救危苦。當二石凶強虐害非道。若不與澄同日。孰可言哉。但百姓蒙益日用而不知耳。佛調須菩提等數十名僧。皆出自天竺康居。不遠數萬之路足涉流沙。詣澄受訓。樊巧釋道安。中山竺法雅。並跨越關河聽澄講說。皆妙達精理研測幽微。澄自說。生處去鄴九萬餘里。棄家入道一百九年。酒不踰齒過中不食。非戒不履無欲無求。受業追遊常有數百。前後門徒幾且一萬。所歷州郡興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弘法之盛莫與先矣。初虎殮澄以生時錫杖及鉢內棺中。後冉閔篡位開棺。唯得鉢杖不復見屍。或言澄死之月。有人見在流沙。虎疑不死開棺不見屍。後慕容俊都鄴。處石虎宮中。每夢見虎嚙其臂。意謂石虎為崇。迺募覓虎屍。於東明館掘得之。屍殭不毀。俊蹋之罵曰。死胡敢怖生天子。汝作宮殿成。而為汝兒所圖。況復他耶。鞭撻毀辱投之漳河。屍倚橋柱不移。秦將王猛迺收而葬之。麻襦所謂一柱殿也。後符堅征鄴。俊子暐為堅大將郭神虎所執。實先夢之驗也。田融趙記云。澄未亡數年自營塚壙。澄既知塚必開。又屍不在中。何容預作恐融之謬矣。澄或言佛圖磴或言佛圖橙。或言佛圖澄。皆取梵音之不同耳。



 



(《高僧傳》卷九(神異上)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大正藏第 50 冊 No. 2059  )



 



Tuesday, June 21, 2016

沙門菩提流志

沙門菩提流志。本名達摩流支。唐言法希。天后改為菩提流志。唐云覺愛。南印度人。婆羅門種。姓迦葉氏。聰叡絕倫風神爽異生年十二外道出家。師稟波羅奢羅學彼經術。遂洞曉聲明尤閑數論。陰陽歷數天理天文呪術醫方皆如指掌。年登耳順自謂孤行。撩僧論議䞈以身事。



 



時有大乘上座部三藏。厥號耶舍瞿沙。知其根熟遂與交論。未越幾關詞理俱屈。始知佛日高明匪螢燈竝照。法流深廣豈涓渧等潤。投身敬事專學佛乘奉戒無虧。志節高峻崇慧有在。解學寬深未越五年通達三藏 天皇遠聞雅譽遣使往要。未及使還白雲遽駕。暨 天后御極方赴帝京。以長壽二年癸巳創達都邑即以其年於佛授記寺譯寶雨經。中印度王使沙門梵摩同宣梵本。沙門戰陀居士婆羅門李無諂譯。沙門慧智證語。沙門處一等筆受。沙門思玄等綴文。沙門圓測神英等證義。同賓寺亟孫辟監護。後於大周東寺譯實相般若。金剛髻。大乘伽耶頂。有德妙慧。文殊不思議境界。妙德女問佛等經。又於佛授記寺譯護命法門。六字神呪。般若蜜多那。不空羂索呪心。智猛長者問。除鬼病那耶大陀羅尼。文殊呪法藏一字王。摩尼。祕密善住等經。及般若六字三句論。已上一十九部合二十卷。沙門行感等同譯。後至和帝龍興神龍二年景午隨駕歸京。勅於西崇福寺安置。遂譯廣大寶樓閣不空羂索神變。一字佛頂。千手眼姥陀羅尼。如意輪。文殊寶藏。金剛光焰等經。及大寶積。此經都有四十九會。上代譯者摘會別翻而不終部帙。往者貞觀中玄奘法師往遊印度將梵本於弘福寺譯。大菩薩藏經即是。寶積第十二之一會。後於玉華宮寺翻大般若竟。諸德慇懃請翻寶積。玄奘法師云。譯寶積之功不謝於般若余生涯已窮恐不終其事。固請不已遂啟夾譯之。可得數行乃嗟歎曰。此經與此土群生未有緣矣。余氣力衰竭不能辨也。因而遂輟。流志來日復齎其梵本。和帝命志續奘餘功。遂廣鳩碩德并名儒等。繹舊翻之經考挍新來之夾。上代譯者勘同即附。昔來未出按本具翻。兼復舊譯義擁文迷即須重譯。始乎神龍二年景午創筵。迄于叡宗先天二年癸丑畢席。於中二十六會三十九卷流志新譯。謂三律儀會。無邊莊嚴會。無量壽如來會。不動如來會。被甲莊嚴會。文殊師利普門會。出現光明會。佛為阿難說處胎會。無盡伏藏會。授幻師跋陀羅記會。大神變會。優波離會。發勝志樂會。善順菩薩會。勤授長者會。優陀延王會。妙慧童女會。恒河上優婆夷會。功德寶華敷菩薩會。善德天子會。阿闍世王子會。淨信童女會。彌勒菩薩所問會。無盡意菩薩會。勝鬘夫人會。廣博仙人會。發題日於內佛光殿。和帝親御法筵筆受經旨。百寮侍坐妃后同觀。求之古人無以加也。逮叡宗嗣曆復於北苑白蓮花亭及大內甘露等殿別開會首亦親筆受。竝沙門思忠及東印度大首領伊舍羅直中書度頗具等譯梵文。北印度沙門達摩南印度沙門波若丘多等證梵義。沙門慧覺宗一普敬履方等筆受。沙門勝嚴法藏塵外無著深亮懷迪等證義。沙門承禮神暕雲觀等次文。太子詹事東海郡公徐堅𠚼王傳固安伯盧粲尚書右承東海男盧藏用中書舍人舒王男蘇瑨禮部郎中彭景直左補闕祁縣男王瑨大府丞顏溫之太常博士賀知章等潤。色中書侍郎平輿侯陸象先侍中鉅鹿公魏知古等監譯。前太常卿薛崇胤通事舍人弘農男揚仲嗣監護。繕寫既了將本進內。



叡宗外總萬方內崇三寶。御筆製序標於經首。前後總譯五十二部合一百一十一卷。三藏流志自翻寶積經了更不譯經。禪觀怡神金丹養志。壽雖過百道業無虧。持誦經行晨昏靡替。至開元十二年隨駕入洛。



勅於長壽寺安置。以流志所住加號開元。至十五年九月顧謂門人曰。胞幻之身日就衰朽。縱然久住終歸磨滅。吾生年攝養冀無衰弊。今漸遲暮徒更延時。遂從二十日不飲不食藥餌俱絕。雖向五旬神色如常。至十一月三日遂索香水洗浴換新潔衣。至四日晨朝取梵本眾經手擎頂戴一一讚歎。至五日齋時告諸侍人皆令四散。吾暫就淨汝勿喧聲。遂於淨室之中右脇而臥奄然而卒。春秋一百五十有六。自非積修勝業脫屣塵勞。焉能保此遐齡。去留專己者也。既聞天聽皇哀感慕慟歎久之。追贈鴻臚大卿。諡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詔遣內侍杜懷敬往東都監葬。勅內庫出物供葬所須務。令優贍無限其數。於是鹵簿羽儀幡幢花蓋。闐塞衢巷而不可數。遂遷窆於龍門起塔供養焉。



 



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單重合譯神龍二年創首先天二年功畢)

右此一部經新譯舊譯四十九會合成一部。於中折取二十六會三十九卷為菩提流志新譯。餘二十三會八十一卷並是舊譯。勘同編入。已備餘錄。故不重存。其新譯會具如別錄初第十一卷寶積部中依次編列。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見大周錄第二出大般若第十會理趣分同本廣略少異長壽二年於東都大周東寺譯)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二卷(見大周錄或一卷初出與寶積三十五善德天子會同本長壽二年於大周東寺譯)

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一卷(見大周錄亦名金剛髻菩薩加行品是華嚴眷屬經長壽二年於大周東寺譯)

寶雨經十卷(見大周錄第二出與梁曼陀羅所出寶法經等同本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沙門處一等筆受)

大乘伽耶山頂經一卷(見大周錄第四出與羅什文殊問菩提經等同本長壽二年於大周東寺譯)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三十卷(當第四出舊譯單卷者即是此經初品神龍三年夏於西崇福寺譯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至景龍三年春畢)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一卷(第三出與唐智通譯二卷同本景龍三年夏於西崇福寺弟子般若丘多同宣梵本)

如意輪陀羅尼經一卷(第四出與實叉難陀等出者同本此法稍具景龍三年夏於西崇福寺譯弟子般若丘多同宣梵本)

六字神呪經一卷(或云六字呪法第四出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護命法門神呪經一卷(見大周錄第三出與善法方便陀羅尼經等同本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廣大寶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三卷(神龍二年九月十五日於崇福寺譯畢東天竺伊舍羅等譯語沙門雲觀筆受)

一字佛頂輪王經五卷(亦云五佛頂經或四卷景龍二年夏於西崇福寺譯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其年冬畢)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一卷(景龍四年於西崇福寺譯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

金剛光焰止風雨陀羅尼經一卷(景龍四年於西崇福寺譯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一卷(見大周錄長壽二年於大周東寺譯)

般若波羅蜜多那經一卷(第三出與摩訶大明呪經等同本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妙慧童女所問經一卷(第三出與須摩提經等同本長壽二年於大周東寺譯)

不空羂索呪心經一卷(見大周錄第三出與不空羂索神呪經等同本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妙德婆羅門女問佛轉何法輪經一卷(今疑即有德女所問大乘經長壽二年於大周東寺譯)

智猛長者問經一卷(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佛入毘耶離除一切鬼病經一卷(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那耶經一卷(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大陀羅尼經一卷(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文殊師利呪法藏經一卷(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一字呪王經一卷(今疑與前呪法藏共是一經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無迦略曳菩薩造廣大摩尼祕密善住經一卷(長壽二年佛授記寺譯)

釋般若六字三句論一卷(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右五十三部(寶積二十六會即為二十六部)一百一十一卷(般若波羅蜜多那下一十二部一十二卷尋本未獲)。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四   大正藏第 55 冊 No. 2157 )



Sunday, June 12, 2016

何謂法之供養

「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即問:『何謂法之供養?』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



 



「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為法供養?』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說眾菩薩所行之道,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薩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後,守護法城。』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於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法輪隨而分布。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炎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孫駄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即我身是。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為上為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於佛。





(《維摩詰所說經》法供養品 大正藏第 14 冊 No. 0475 )



資生之佛教,即為釋迦付託與藥師之法門

人生在世之大事,莫過生之與死,而最難解決之問題,亦唯生死而已矣。是以諸佛興世,無非將自己所證知的如何解決生死問題之經驗與方法,宣揚開示,使一切眾生依之實行,而得解決人生最難解決的生死問題。如釋迦世尊之降生為娑婆教主,應此界之機,示現成佛說法等事,其所為之目的,即使吾人由之而對生與死之問題獲得相當的或究竟的解決辦法。故吾人稱釋迦為本師,通常皆目之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凡佛弟子,皆奉為根本之師,亦以現今世上所流傳之佛法,皆導源於釋迦佛也。

 

但中國諸大叢林之大雄寶殿中,皆供三佛,中供釋迦,其左右兼供藥師與彌陀者,正顯釋迦在此界為主中主,藥師彌陀為主中賓。主中主者,乃如如不動之無為妙體,雖無為而無不為,一切諸法莫不依止此,一切作為咸皆歸向此,故能達生死本空而究竟解脫者,即為主中主,而更不須他求。然對世界眾生之未了生死者,從如如不二之妙體中,開出藥師與彌陀之兩大法門。將濟生之事,付與東方之藥師;度死之事,付與西方之彌陀。蓋東方位四方之首,居四季之春,生長萬物,故資生延壽之事屬之;西方位四方之三,居四季之秋,萬象蕭條,故救死度亡事屬之。是知藥師彌陀,乃從此界釋尊全體所起之大用,雖有消災度亡之別,攝用歸體,咸不外乎無為而無所不為之釋迦佛;而體用別論,亦不妨列有三佛也。

 

中國自唐宋以來,於佛法注重救度亡靈或臨終往生,偏向彌陀法門,故以彌陀法門,最極弘盛。中國人有不知釋迦與藥師之名者,而彌陀則人人皆知,可見唐宋後之中國佛教,偏於度亡方面,信而有徵矣。由此之故,社會人民往往有認佛教為度死人之所用;死後方覺需要,而非人生之所須,是甚昧於佛教之全體大用。

 

近年以來佛教漸普及於中國現社會各界人士中,種種經營建立佛教之團體,且依之修學者,不乏其人,尤其注重於應用到現代社會之新佛教精神,如辦佛教孤兒院,義務學校,施醫所等社會公益事業,改善家庭社會之生活,使一般人於現生中得佛法之益。過去偏重於薦魂度鬼之佛教,已一變而為資養現實人生之佛教矣。然此資生之佛教,即為釋迦付託與藥師之法門,而說明在此經中者,此於過去專重度亡之佛教,有補偏救弊之功能,尤合於現代人類生活相資相養之關係,故今有講此經之需要。

 

但人生依是藥師彌陀二佛,對於生死二事雖得相當辦法,然究竟辦法,仍在直達如如不動之主中主釋迦佛。此即真如法界,人人本具,各各不無之天真佛也。若能契會於如如理,則真如境內,本無生佛假名,平等慧中,何有自他形相,涅槃生死,等同空花,是則第一義諦中尚覓生死了不可得,何有生死大事之欲待解決耶?良以無始不覺,飄墮於如夢幻泡影之生死海中,旋轉無已,此諸佛所以出世,佛教所由建立也。由是而體達生死本空,了不可得,固毋須向外他求;若或生存之欲求未盡,則須仗藥師法門而消災除難,成就福壽,即此人生,可得無上利樂。如由父母妻子之相資相生,即成家族,由各個家族相助相養,即成社會,由維持社會秩序,即成國家,乃至諸國互濟相資,即成全人類世界。不但此也,即宇宙間之形形色色,動物植物,皆有相生相養相資相成之關係,而構成有情與器世間也。

 

復次,世界既有成住壞空,則眾生棲息其中,亦有生老病死,死生生死,生死流轉,故無生而不死或死而不生者,所謂『死者乃生之始,生者乃死之終』,正明生死不斷。而生時即有父母、妻子、朋友、家族、社會種種關係,若能依此消災延壽之法門,作種種資生之事業,則生之問題解決矣。然死後須隨善惡業因,昇沉於天上、人間、鬼、畜、地獄,若依出世三乘教法修行,即得超越輪迴六趣,或依彌陀法門而得生淨土,則死之問題解決矣。故人生時則有相資相生之關係,依佛教法,得消災延壽之益;臨命終時,則轉生善道,或往生淨土,乃至六親眷屬,廣作佛事,水陸空行,超度亡靈;而人世之生死二大事,均有辦法矣。

 

故於釋迦佛法中,濟生之事,須藉此經;度死之事,乃屬《彌陀》等經。今欲將唐宋以來偏重度亡之佛教,變為適應今日現實人生之佛教,以逗近人學佛注重現生應用之機宜,乃提倡講演此經之第一因緣也。



 



(太虛大師《藥師本願經講記》)



 



如何修證佛法

 現在再回到剛才的重點上。我們知道,一般講修證功夫,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前人修持的經驗和累積的見地,拿來倒因為果,然後就變成佛學了。結果我是我,佛學是佛學,兩個是對立的,對於修持一無用處。所以我經常說,佛法——修持的方法,與佛學的涵義,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現在要走的,是準備學佛的路線,也就是這次開講的因緣。

  我們今天開講,所要引用的經典如下:

(一)經部

   《大般若經》

   《大涅槃經》

   《華嚴經》

   《金剛經》

   《心經》

   《維摩詰經》

   《楞伽經》

   《解深密經》

   《勝鬘夫人經》

   《大寶積經》

   《法華經》

   《楞嚴經》

   《圓覺經》

(二)律部

   《四分律》(小乘)

   《菩薩戒經》(大乘)

(三)論部

   《現觀莊嚴論》

   《摩訶止觀》

   《宗鏡錄》

   正續《指月錄》

   《大智度論》

   《密宗道次第論》

   《瑜伽師地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假定一個人想學佛,想學佛法,把上面列舉的這幾部經律論,花上三五年的功夫,作比較深入的研讀,絕對足夠了。至於講到內容的採用,也不離這幾部經論,大家能自悟更好。有些朋友認為,只要修持作功夫就好了,不一定要看經論,那是絕對錯誤的。要知道,作功夫,如果理不明,見不正,功夫就不會上路。換句話說,功夫作不好,那就是因為理不通達



 



( 南懷瑾 《如何修證佛法》 )



 



唐義淨三藏題取經詩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歷朝釋氏資鑑》 卍新續藏第 76 冊 No. 1517 )



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凡閻浮界內一切經合有八萬四千卷。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南無大般涅槃經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南無大方等大集經 南無大方等日藏經 南無大方等月藏經 南無大威德陀羅尼經 南無法炬陀羅尼經 南無菩薩瓔珞經 南無菩薩見實三昧經 南無佛名經 南無月燈三昧經 南無賢劫經 南無華手經 南無十住斷結經 南無大灌頂經 南無觀佛三昧經 南無五千五百佛名經 南無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南無金光明經 南無寶雲經 南無法集經 南無菩薩處胎經 南無大悲經 南無深密解脫經 南無大集賢護菩薩經 南無大方等無相經 南無密迹金剛力士經 南無大方等陀羅尼經 南無海龍王經 南無央掘魔羅經 南無無所有菩薩經 南無僧伽吒經 南無觀察諸法經 南無稱揚諸佛功德經 南無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南無菩薩藏經 南無力莊嚴三昧經 南無明度五十挍計經 南無須真天子經 南無菩薩瓔珞本業經 南無護國菩薩經 南無超日明三昧經 南無月上女經 南無中陰經 南無須彌藏經 南無佛華嚴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南無首楞嚴三昧經 南無大法鼓經 南無諸佛要集經



 



(《佛說佛名經》卷一 大正藏第 14 冊 No. 0441 )



高僧 金剛智 & 不空

唐洛陽廣福寺金剛智傳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華言光明。其國境近觀音宮殿補陀落伽山。父婆羅門善五明論。為建支王師。智生數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無忘。年十六開悟佛理。不樂習尼揵子諸論。乃削染出家。蓋宿植之力也。後隨師往中印度那爛陀寺。學修多羅阿毘達磨等。洎登戒法遍聽十八部律。又詣西印度學小乘諸論及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餘年全通三藏。



次復遊師子國登楞伽山。東行佛誓裸人等二十餘國。聞脂那佛法崇盛。泛舶而來。以多難故累歲方至。開元己未歲達于廣府。勅迎就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拏羅灌頂道場度於四眾。大智大慧二禪師。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禮焉。後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嶽瀆靈祠禱之無應。乃詔智結壇祈請。於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隨雨焉。帝使一行禪師謹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天無浮翳。午後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生。飛瓦拔樹崩雲泄雨。遠近驚駭。而結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質明京城士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去。求觀其處日千萬人。斯乃壇法之神驗也。于時帝留心玄牝。未重空門。所司希旨奏。外國蕃僧遣令歸國。行有日矣。侍者聞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干明勅吾終不去。數日忽乘傳將之雁門奉辭。帝大驚。下手詔留住。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鍾其愛。久疾不救。移臥於咸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旬朔。有勅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緋繒纏其面目臥於地。使牛仙童寫勅一紙焚於他所。智以密語呪之。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勅詣琰摩王。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送公主魂隨二女至。於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帝聞之不俟仗衛。馳騎往于外館。公主奏曰。冥數難移。今王遣迴略覲聖顏而已。可半日間然後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像。又勸河東郡王於毘盧遮那塔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非久矣。經數月皆如其言。凡先覺多此類也。智理無不通事無不驗。經論戒律祕呪餘書。隨問剖陳如鐘虡受。有登其門者。智一覿其面永不忘焉。至於語默興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順無有異容。瞻禮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自開元七年始屆番禺。漸來神甸。廣敷密藏。建曼拏羅依法製成。皆感靈瑞。沙門一行欽尚斯教。數就諮詢。智一一指授曾無遺隱。一行自立壇灌頂。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請譯流通。十一年奉勅於資聖寺飜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於大薦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刪綴成文。復觀舊隨求本中有闕章句。加之滿足。智所譯總持印契凡至皆驗。祕密流行為其最也。兩京稟學濟度殊多。在家出家傳之相繼。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於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去矣。遂禮毘盧遮那佛。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願。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於龍門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傳教弟子不空奏舉。勅諡國師之號。灌頂弟子中書侍郎杜鴻漸。素所歸奉。述碑紀德焉。



系曰。五部曼拏羅法。攝取鬼物必附麗童男處女。去疾除祅也絕易。近世之人用是圖身口之利。乃寡徵驗。率為時所慢。吁正法醨薄一至於此。



 



 



唐京兆大興善寺不空傳(慧朗)



釋不空。梵名阿目佉跋折羅。華言不空金剛。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羅門族。幼失所天。隨叔父觀光東國。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初導以梵本悉曇章及聲明論。浹旬已通徹矣。師大異之。與受菩薩戒。引入金剛界大曼荼羅。驗以擲花。知後大興教法。



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諳異國書語。師之飜經常令共譯。凡學聲明論。一紀之功六月而畢。誦文殊普賢行願。一年之限再夕而終。其敏利皆此類也。欲求學新瑜伽五部三密法。涉于三載。師未教詔。空擬迴天竺。師夢京城諸寺佛菩薩像皆東行。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遂允所求。授與五部灌頂護摩阿闍梨法及毘盧遮那經蘇悉地軌則等。盡傳付之。厥後師往洛陽。隨侍之際遇其示滅。即開元二十年矣。影堂既成。追諡已畢。曾奉遺旨令往五天并師子國。遂議遐征。初至南海郡。採訪使劉巨隣懇請灌頂。乃於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萬眾。空自對本尊祈請旬日。感文殊現身。及將登舟。採訪使召誡番禺界蕃客大首領伊習賓等曰。今三藏往南天竺師子國。宜約束船主好將三藏并弟子含光慧𧦬等三七人國信等達彼無令疎失。二十九年十二月。附崑崙舶離南海。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眾商惶怖各作本國法。禳之無驗。皆膜拜求哀。乞加救護。慧𧦪等亦慟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憂。遂右手執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經夾。作法誦大隨求一遍。即時風偃海澄。又遇大鯨出水。噴浪若山。甚於前患。眾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𧦪誦娑竭龍王經。逡巡眾難俱息。既達師子國。王遣使迎之。將入城步騎羽衛駢羅衢路。王見空禮足。請住宮中七日供養。日以黃金斛滿盛香水。王為空躬自洗浴。次太子后妃輔佐。如王之禮焉。空始見普賢阿闍梨。遂奉獻金寶錦繡之屬。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毘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壇法。并許含光慧𧦪等。同受五部灌頂。空自爾學無常師。廣求密藏。及諸經論五百餘部。本三昧耶。諸尊密印儀形色像壇法幖幟。文義性相無不盡源。一日王作調象戲。人皆登高望之無敢近者。空口誦手印作於慈定。當衢而立。狂象數頭頓皆踢跌。舉國奇之。次遊五印度境。屢彰瑞應。至天寶五載還京。進師子國王尸羅迷伽表。及金寶瓔珞般若梵夾雜珠白㲲等。奉勅權止鴻臚續詔入內立壇為帝灌頂。後移居淨影寺。是歲終夏愆陽。詔令祈雨。制曰。時不得賒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壇。未盡三日雨已浹洽。帝大悅。自持寶箱賜紫袈裟一副。親為披擐。仍賜絹二百匹。後因一日大風卒起。詔空禳止。請銀缾一枚作法加持。須臾戢靜。忽因池鵝誤觸缾傾。其風又作急暴過前。勅令再止。隨止隨効。帝乃賜號曰智藏焉。天寶八載許迴本國。乘驛騎五匹至南海郡。有勅再留十二載。勅令赴河隴。節度使哥舒翰所請。十三載至武威住開元寺。節度使洎賓從皆願受灌頂。士庶數千人咸登道場。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別為功德使開府李元琮受法。并授金剛界大曼荼羅。是日道場地震。空曰。群心之至也。十五載詔還京住大興善寺。至德初鑾駕在靈武鳳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肅宗亦密遣使者求祕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乾元中帝請入內。建道場護摩法。為帝受轉輪王位七寶灌頂。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隨求真言祓除至七過。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禮焉。空表請入山。李輔國宣勅令於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念誦之夕感大樂薩埵舒毫發光以相證驗位隣悉地。空曰。眾生未度吾安自度耶。肅宗厭代。代宗即位。恩渥彌厚。譯密嚴仁王二經畢。帝為序焉。頒行之日慶雲俄現。舉朝表賀。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進試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大曆三年於興善寺立道場。勅賜錦繡褥十二領繡羅幡三十二首。又賜道場僧二七日齋糧。勅近侍大臣諸禁軍使。並入灌頂。四年冬。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薩為上座。制許之。此蓋慊憍陳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五年夏有詔。請空往五臺山修功德。于時彗星出焉。法事告終星亦隨沒。秋空至自五臺。帝以師子驄并御鞍轡遣中使出城迎入。賜沿道供帳。六年十月二日。帝誕節進所譯之經。表云。爰自幼年承事先師三藏十有四載。稟受瑜伽法門。復遊五印度。求所未授者并諸經論。計五百餘部。天寶五載却至上都。上皇詔入內立灌頂道場。所齎梵經盡許飜度。肅宗於內立護摩及灌頂法。累奉二聖。令鳩聚先代外國梵文。或絛索脫落者修。未譯者譯。陛下恭遵遺旨。再使飜傳利濟群品。起于天寶迄今大曆六年凡一百二十餘卷。七十七部。并目錄。及筆受等僧俗名字。兼略出念誦儀軌寫畢遇誕節。謹具進上。勅付中外並編入一切經目錄中。李憲誠宣勅賜空錦綵絹八百匹。同翻經十大德。各賜三十匹。沙門潛真表謝。僧俗弟子賜物有差。又以京師春夏不雨。詔空祈請。如三日內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勅立壇。至第二日大雨云足。帝賜紫羅衣并雜綵百匹。弟子衣七副。設千僧齋。以報功也。空進表。請造文殊閣。勅允奏。貴妃韓王華陽公主同成之。捨內庫錢約三千萬計。復翻孽路荼王經。宣賜相繼旁午道路。至九年自春抵夏。宣揚妙法誡勗門人。每語及普賢願行出生無邊法門經。勸令誦持。再三歎息。其先受法者偏令屬意觀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詮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覺身。若指諸掌重重囑累。一夜命弟子趙遷持筆硯來。吾略出涅槃茶毘儀軌以貽後代。使準此送終。遷稽首三請。幸乞慈悲久住。不然眾生何所依乎。空笑而已。俄而示疾。上表告辭。勅使勞問賜醫藥。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固讓不俞。空甚不悅。且曰。聖眾儼如舒手相慰。白月圓滿吾當逝矣。奈何臨終更竊名位。乃以五股金剛鈴杵先師所傳者并銀盤子菩提子水精數珠。留別附中使李憲誠進。六月十五日。香水澡沐東首倚臥。北面瞻望闕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享年七十。僧臘五十。弟子慧朗次紹灌頂之位。餘知法者數人。帝聞輟視朝三日。賜絹布雜物錢四十萬。造塔錢二百餘萬。勅功德使李元琮知護喪事。空未終前諸僧夢。千仞寶臺摧。文殊新閣頹。金剛杵飛上天。又興善寺後池無故而涸。林竹生實庭花變萎。七月六日茶毘。帝詔高品劉僊鶴。就寺置祭。贈司空。諡曰大辯廣正智三藏。火滅收舍利數百粒。八十粒進內。其頂骨不然。中有舍利一顆。半隱半現。勅於本院別起塔焉。空之行化利物居多。於總持門最彰殊勝。測其忍位莫定高卑。始者玄宗尤推重焉。嘗因歲旱。勅空祈雨。空曰。過某日可禱之。或強得之其暴可怪。勅請本師金剛智設壇。果風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樹木有拔仆者。遽詔空止之。空於寺庭中揑泥媼五六。溜水作梵言罵之。有頃開霽矣。玄宗召術士羅公遠。與空捔法。同在便殿。空時時反手搔背。羅曰。借尊師如意。時殿上有華石。空揮如意擊碎於其前。羅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欲起取。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乃舉手示羅。如意復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見之。矯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氣。見空人語曰。弟子惡報。和尚如何見度。每欲飜河水陷洛陽城以快所懷也。空為其受歸戒說因果且曰。汝以瞋心故受。今那復恚恨乎。吾力何及。當思吾言此身必捨矣。後樵子見蛇死㵎下。臭聞數里。空凡應詔祈雨無他軌則。但設一繡座。手簸旋數寸木神子。念呪擲之。當其自立於座上。已伺其吻角。牙出目瞬則雨至矣。又天寶中西蕃大石康三國帥兵圍西涼府。詔空入。帝御于道場。空秉香罏誦仁王密語二七遍。帝見神兵可五百員在于殿庭。驚問空。空曰。毘沙門天王子領兵救安西。請急設食發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許里。雲霧間見神兵長偉。鼓角諠鳴山地崩震。蕃部驚潰。彼營壘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絕。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怒視蕃帥大奔。帝覽奏謝空。因勅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此其始也。空既終三朝所賜墨制一皆進納。生榮死哀。西域傳法僧至此今古少類矣。嗣其法位慧朗師也。御史大夫嚴郢為碑。徐浩書之樹於本院焉。



系曰。傳教令輪者。東夏以金剛智為始祖。不空為二祖。慧朗為三祖。已下宗承所損益可知也。自後岐分派別。咸曰。傳瑜伽大教。多則多矣。而少驗者何。亦猶羽嘉生應龍。應龍生鳳皇。凰皇已降生庶鳥矣。欲無變革。其可得乎。



(《宋高僧傳》卷一 大正藏第 50 冊 No. 2061 )



 



 



 



 



沙門跋日羅菩(上聲)提(地之反上聲)唐云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此云光明國其國近觀音宮殿補陀落山)婆羅門種。幼而出家遊諸印度。雖內外博達而偏善總持。於此一門罕有其匹。隨緣遊化隨處利生。聞大支那佛法崇盛。遂汎舶東逝達于海隅。間八年中方屆京邑。於是廣弘祕教建曼荼羅。依法作成皆感靈瑞。沙門一行欽斯祕法數就諮詢。智一一指陳復為立壇灌頂一行敬受斯法請譯流通。以十一年癸亥於資聖寺。為譯瑜伽念誦法及七俱胝陀羅尼。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至十八年庚午於大薦福寺。出曼殊室利五字心及觀自在瑜伽要。沙門智藏譯語。又於舊隨求中更續新呪。智執總持契所至皆驗。祕教流傳寔斯人矣。復有灌頂弟子正議大夫行中書舍人侍皇太子諸王文章集賢院學士呂向。敬師三藏因而紀之曰。和上本中天竺國剎利王伊舍那靺摩第三子也。後因南天國王將軍米准那薦聞。遂稱南天竺人也。年始十歲於那爛陀寺出家。依寂靜智師學聲明論。年十五往西天竺國。經四年學法稱論。却迴於那爛陀寺。年二十受具戒。六年學大小乘律。又學南宗般若燈論百論十二門論。年二十八於迦毘羅衛城。就勝賢論師學瑜伽論唯識論辯中邊論。經三年至三十一往南天竺。於龍樹菩薩弟子龍智年七百歲今猶見在。經七年承事供養。受學金剛頂瑜伽經及毘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諸大乘經典并五明論。受五部灌頂諸佛祕要之藏無不通達。遂辭師龍智却還中天。尋禮如來八相靈塔。其後南天三年亢旱。其王捺羅僧伽補多靺摩遣使迎請和上。於自宮中建灌頂道場請雨。其時甘澤流澍王臣欣慶。遂為和上造寺安置。經餘三載。國南近海有觀自在菩薩寺。門側有尼枸陀樹。先已枯顇。和上七日斷食行道。樹再滋茂。菩薩應現而作是言。汝之所學今已成就。可往師子國瞻禮佛牙。登楞伽山禮拜佛跡。迴來可往中國禮謁文殊師利菩薩。彼國於汝有緣。宜往傳教濟度群生。聞是語已不勝忻慰。僧徒咸聞其語。寺眾乃曰。若菩薩降臨尼拘陀樹枝葉滋榮。去即枯顇。以此為侯經三七日。却迴辭其國王。將領弟子道俗八人。往師子國至楞伽城。王臣四眾以諸香花迎禮和上。至其宮側復往無畏王寺頂禮佛牙。持諸香花精誠供養。遂感佛牙放光空中成蓋普現。大眾咸覩斯瑞。便住其寺半年供養遂詣東南往楞伽山。逕中路禮佛眼塔。其時行道一日一夜。無願不果。次至七寶山城。次行至嚕呵那國國管寶山。其山土地足多羅樹。國王先信小乘。聞和上至出城遠迎。就王宮殿廣陳供養。經一月餘日和上為說大乘理性。便能悟入信受欣喜。即廣施雜寶和上不受云。本來意者頂禮佛跡非為珍寶。遠來至此願示其路。王即遣人持輿令和上乘。上送至山下。其山多諸猛獸師子毒龍野人羅剎。黑風苦霧常守護此山上珍寶。非是禮聖迹人。不可昇上得入此山。和上於山下焚香頂禮發弘誓願。願見昔佛在世說法之時山神。發願已畢天開霧散猛獸潛藏。遂與弟子於山北面近東渡水。而上却轉向西北又西南尋谷攀藤接葛。異種孤危至山中腰。近次北面有一泉水流出。其中總是紅頗梨瑟瑟金銀諸寶。又多寶性草及曼陀羅花優鉢羅花。時逢龕崛皆是先靈修道之處。山中香花草木不可稱計。不停不滯七日攀緣方至山頂。尋求靈跡見一圓石。可高四五尺許方廣可有二丈。佛之右足隱在石上見有損缺。心即生疑謂之非是佛跡。仰天號泣憶昔如來。遂感五色雲現及有圓光佛跡相輪分明顯現。聞有聲言。此真佛跡。但為往代眾生將來業重留此跡耳。聞已歡喜香花供養。入定一日。從定出已七日旋遶。把石尋緣行道。其佛跡外石上有數石盞。亦中然燈。時有野人將甘蔗子椰子蕉子署藥等來施和上。時弟子見之四散奔走。和上言曰。此來供養非損汝輩。便取所施與授三歸戒。其野人將小石施佛跡上打碎取喫。何謂如是損其心上。云治心痛。從此驗知佛跡漸損。其上多風不可久住頂上四望去。其山下五六十里外周有山圍繞。狀如域壁。山上總是白雲。國人號名楞伽城山。山外西北連師子國界。餘是大海。當觀望之時。和上不覺失脚砌下臨崖便住。不損毫毛。當知是佛不思議力。弟子等驚喜不已。遂復道而還。所有靈跡重禮辭迴。來去經一年却至南天竺國。具述上事聞於國王。王又請留宮中供養經一月日。和上白王。貧道先發誠願。彼支那國禮文殊師利并傳佛法。即日辭王。王曰。唐國途逕絕遠大海難渡不得可到。住此教化足獲利益。再三請住。和上宿志不移。王曰。必若去時差使相送兼進方物。遂遣將軍米准那奉大般若波羅蜜多梵夾。七寶繩床。七寶金釧。寶鈿耳璫。雜物衣甲。綵緤。沈水。龍腦。諸物香藥等。奉進唐國。願和上撿校加持得達彼國。發來之日王臣四眾。香花音樂送至海濱。和上東向遙禮文殊。西禮觀音菩薩。便與徒眾告別登舶入海。得好風便一日一夜渡海。却到師子國勃支利津口。逢波斯舶三十五隻其國市易珍寶。諸商主見和上同心陪從。師子國王室哩室囉聞和上再至。又迎宮中一月供養。苦留不住。重禮佛牙便即進路。王使道俗香花音樂餞送海岸。和上至發行日。是諸商主並相隨渡海。經一月至佛逝國。佛逝國王將金傘蓋金床來迎和上。緣阻惡風停留五月。風定之後方得進發。經過諸國小小異物及以海難洪波雜沸不可具述。計去。



唐界二十日內。中間卒逢惡風忽發雲氣。叔闇毒龍鯨鯢之屬交頭出沒。是諸商舶三十餘隻。隨波流泛不知所在。唯和上一舶以持隨求得免斯難。又計海程十萬餘里逐波汎浪。約以三年緣歷異國種種艱辛。方始得至大唐聖境。行至廣府重遭暴雨。時節度使使二三千人乘小船數百隻。并以香花音樂海口遠迎。至開元八年中初到東都。親得對見所有事意一一奏聞。奉勅處分使令安置四事供養。僧徒請法王公問道。從是隨。



駕往復兩都。至十一年方事翻譯。於資聖寺薦福道場。所翻譯成四部七卷。時庚午歲開元十八年。已入開元釋教錄也。至二十四年隨駕西京。二十九年有勅放歸本國。行至東都現疾告終。天寶二年癸未之歲二月辛未朔二十七日丁酉龍門起塔。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四   大正藏第 55 冊 No. 2157 )



 



個人生死個人了

 



 廣欽老和尚,現代台灣之著名苦行僧。大家讚譽他是「佛教界的國寶」。他老人家九十五歲往生前兩天所拍的照片,目光依然炯炯有神!他於一九四七年來到台灣,弘法四十年,是台灣家喻戶曉的高僧。在台灣,早年間人稱他「水果師」,可是他年輕時代在泉州清源山修苦行時,當地人稱他「伏虎師」。這些稱號是由何而來的呢?這要從他幼年的生活及出家的經過說起。



老和尚早年已顯露預測功能



老和尚俗家姓黃,福建省惠安縣人,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出生。幼年家貧如洗,四歲那年,他父母為給長子娶妻無錢,就把他賣給晉江縣南門外的李姓人家做養子。他的養父李樹,在山坡地種水果為生,日子勉強過得去。養母林菜,信佛茹素,以中年無子,才買一個養子。廣欽自幼體弱多病,到李家後,養母待他如同親生;為求平安,依當時習俗,養母帶他到觀音亭許願,把他送給觀音菩薩做契子。廣欽七歲起隨著養母茹素,終生不改。不幸九歲那年養母棄世,又過了兩年,養父李樹也病故,廣欽至此孤苦伶仃。後來經遠房親戚的安排,由鄉人帶他到南洋謀生。十一歲的廣欽,在南洋的福建同鄉商店裡做學徒,事實上是煮飯、掃地、打雜,混口飯吃而已。



過了數年,年齡漸長,體力增加,與人結隊上山,墾林伐木,工作雖然辛苦,但賺錢較多,生活也較自由。一日散工,工人準備搭乘輕便推車下山,廣欽忽有預感,覺得台車不安全,警告同事不要搭這班台車;別人不信,這班車果然途中翻覆。過後同事中有人說:「你自幼吃素,又能料事如神,何不出家修行去?」別人是順口而說,但在廣欽聽來,「一言提醒夢中人」,想起自幼孤苦,養父母早逝,人生無常,說死就死,人生終要走這條路,自己何必再繞圈子呢?於是他決計返回家鄉,出家修行。



默默地做一個苦行僧



就在宣統三年辛亥,他二十歲時,回到福建,投入泉州承天寺,向住持轉塵老和尚請求出家。轉塵命修苦行的瑞芳師為他剃度,承天寺是以「佛喜轉瑞,廣傳道法」八字傳承法脈,所以他派名廣欽,法名照敬,後來以廣欽行世。初出家,做外坡職事,每日種菜除草,簡直和做伐木工人差不多。並且由於叢林人多,供眾不易,飲食粗糲,湯湯水水的沒有營養。一日出坡工作,近午收工回寺,聞得午齋雲板響時,眾人紛紛趕往齋堂,廣欽也隨眾走向齋堂,轉塵老和尚卻叫住他,要他把出坡的工具各歸原位。廣欽這時餓得頭昏眼花的,收拾著工具,忽然間一念嗔心生起,心想做這麼重的活,吃這麼差的飯,何苦來哉?一怒之下,丟下工具,走出寺門,心想和尚不干了。



沒有走多遠,心中又自忖道:「我原是為了生死大事,才出家修行的。如今吃了這一點苦,就灰心轉意,這不是有違初衷嗎?」想到這裡,立刻返回寺內,收拾好工具,向轉塵老和尚覆命。老和尚一切看在眼裡,說:「吃人所不吃,做人所不做,以後你就知道。」



經此一番教誨,更刻苦自勵,不敢再有退轉之念。他自思自己不曾讀書,不認識字,既不能講經說法,又不會敲打唱念,唯有吃人不吃,做人不做,才能植福報恩。於是除了出坡的工作外,每天為大眾盛飯,等大眾吃飽,他吃殘飯,甚至於把桌上地上散落的飯粒收拾起來吃。寺院中砍柴煮飯、搬磚運瓦的粗活賤役,都搶在別人前面做,從無怨言。



「不倒單」



如是做了十多年的外坡及雜役,改委為香燈,早起晚睡。香燈就是寺廟中管理燒香、添油、香花、水果、上供、清理佛殿、敲鐘、打板等等工作的人。在一個冬夜,他睡過了頭,晚了五分鐘起來打鐘,結果全寺的和尚都跟著他一起多睡了五分鐘。他醒來以後大吃一驚,趕快去敲鐘,寺廟裡的師父才起來做早課。



廣欽和尚心中慚愧,覺得這所有的罪過都是他的。在佛教裡面常常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是不可以讓這些修道人誤了修行的時間的。於是他就跪在大雄寶殿前面向這幾百個同修謝罪,向他們一個一個頂禮謝罪,並且發誓從此不上床睡覺。所以廣欽老和尚從三十五歲開始夜「不倒單」,就是晚上不睡覺,坐在椅子上,不倒下來。整整六十年,他都沒有躺下來睡覺,真的非常了不起。



有很多人在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很嚮往這樣的境界,希望也來「不倒單」。有一次廣欽老和尚跟他的弟子說:「你們不一定要『不倒單』,因為『不倒單』很不簡單。」一個修行人要有非常大的願力,然後要有非常好的修行才可能做得到。



常坐不臥,唸佛得證



到了一九三三年,他已經四十二歲了,但還未受具戒,仍是一名沙彌。他之所以不肯受戒,是自覺資質魯鈍,不敢上欺佛祖,下瞞眾生。直到他在鼓山寺的一次精進佛七中,證得唸佛三昧,才敢去受戒。據他三十年後對一位外國來參訪者說:



有一次我隨大眾在大殿行香唸佛,大家隨著木魚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手結定印,邊走邊念,突然一頓,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在大殿地面上盤繞,然後冉冉地迴旋上升起來。當時沒有感到什麼寺廟的建築和人事物,只有源源不斷的唸佛聲音,由上至下一直繞轉,盡虛空遍法界儘是阿彌陀佛的聖號。當時自己也不曉得有沒有在行香,也不曉得是在哪裡,光是阿彌陀佛而已。最後維那的引磐聲一敲,功課圓滿,大眾回到寮房,我還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下去。行住坐臥,上殿過堂全融於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聲中。鳥語花香,風吹草動,都在唸佛聲中,長達三個月之久。



「水果師」和「伏虎師」的由來



就在這一年,他到福建省莆田縣慈壽禪寺,從妙義老和尚受具足戒。這時他的剃度師瑞芳已經圓寂,他受戒歸來,決意入山潛修,得到轉塵老和尚的應允,攜帶幾套簡單的衣服,外加十多斤米,到泉州城北的清源山,覓得一個岩壁上的山洞為安身之所,開始了十餘年的潛修生活。泉州城北的清源山,是一座茅草叢生的荒山,山如堆木,一層比一層高,而後山則叢林密佈,時常有鄉人入山打柴。廣欽進山,往高處攀登,找到一個寬五六尺、高一人許的山洞,恰可供他一人安住。於是他就在洞中坐禪唸佛。十多斤米很快就吃完了,以後就以樹薯野果充飢。日久成為習慣,他就斷了人間煙火,成為一個專吃蔬果的自然人。後來他到了台灣,也一直以水果為食,因此信眾就稱他為「水果師」。到八十歲以後,因為牙齒全脫,始漸用流質的果汁牛乳為食。



清源山的後山猴子很多,亦偶有老虎出沒,他居山日久,人獸和平相處,彼此了無畏懼,後來遂有猿猴獻果、猛虎皈依的傳說。



廣欽和尚四十三歲時,在清源山的石洞打坐,坐了幾天後,有一天突然聽到老虎吼叫的聲音。這個老虎不是直接進來,他站在洞口,看到洞裡面有人,就先把尾巴伸進來掃一掃,然後大叫一聲,意思是說:「這是我的地方,你為什麼坐在這裡?」就是叫廣欽和尚離開的意思。



廣欽和尚非常瘦小,但是當老虎叫了一聲之後,他不但沒有畏懼,還把老虎叫住說:「阿彌陀佛,老虎莫嗔!冤冤相報,終無了期;你是在地的,我是出外人,你這個地方讓與我修行,以後我成就,必當度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講完以後,老虎大叫一聲,然後就離開了。



這個老虎走了以後,不但沒有到別處去,還把他的「虎太太」和「虎小孩」集合起來,蹲在廣欽和尚修行山洞的門口,在那裡替他看守門口,每天在那裡遊戲。所以廣欽和尚在泉州,人家稱他「伏虎和尚」。



在廣欽和尚閉關修行時,常沒有東西吃。一日,正餓得發慌,見遠處有一群猴子戲耍,只見它們吃著一粒粒樹子,津津有味,不覺垂涎三尺,肚子更餓得受不了。他一邊看看猴子,收回眼光,又看看自己,不覺莞爾,心想:當下的我,這副德性,與樹上的猴子,又有什麼差別呢?它能吃,為什麼我不能吃呢?隨手由地下撿拾樹子吃將起來。猴群見有人加入它們的行列,頗覺訝異,彼此交頭接耳,鼓噪起來。過一陣子,見他手上已無樹子,竟紛紛由樹上丟下新鮮樹子送與他食。廣欽和尚食樹子後,竟自覺目光炯炯,精神煥發。自此,這群猴護法竟也深諳人情世故,經常摘取樹子、水果送到洞口供養廣欽和尚。於是,他暫時衣食無缺。這就是「猴子獻果」這個故事的由來。



入定四月險遭火化



廣欽和尚在洞中潛修,經常入定,傳說往往一定經旬。



有一陣子,入山打柴的樵夫,因久不見這位「伏虎師」的蹤跡,就找到洞中探視,見他跏跌而坐,狀甚安然,不敢打擾,悄悄地離開了。過些時日,又不見師父行蹤,再拐進去瞧瞧,見依然故我,摸摸看沒有呼吸,也沒有脈搏和心跳。這樣幾次後,心中不免懷疑;於是跑去承天禪寺,稟告轉塵老和尚。轉塵老和尚告訴他們這是『入定』,柴夫似知不知,也就不以為奇。可是日子一久,這群柴夫也就甚覺納悶,雖說他們是鄉野無識,可是,誰能相信,人可以不吃不動,坐這麼久?於是再入山洞中,試著去叫廣欽和尚,見無言以對,摸摸鼻孔,也沒呼吸進出,他們料定廣欽和尚是必死無疑。又有人往承天禪寺通報,以人死入土為安,應早料理,不可任棄荒郊。



轉塵老和尚是廣欽和尚的師公,就是師父的師父。轉塵老和尚心想,死了就要拿去埋,或火燒也好,就跟這些樵夫說:「你們去準備柴火,我們準備把他火化好了。」但是又覺得不能太莽撞,於是速與佛門大師——弘一大師捎信去,請他老來鑑定生死。當時,弘一大師正在福建永春弘法,獲函,即託人來訊阻止,千萬不可魯莽從事,候其來視再作決定。



弘一大師前來承天禪寺後,遂與轉塵老和尚,還有一些樵夫走到清源山——廣欽和尚入定的地方,果然見他坐在那裡,沒有呼吸,也沒有脈搏,心臟也停止跳動。弘一大師知道是入定的現象,輕輕地在廣欽和尚的耳邊三彈指,廣欽和尚就從定中出來。當他出定的時候,弘一大師讚歎說:「像這樣甚深的禪定,在古來大德也是非常難得稀有。」這一次的入定,長達四個月之久。



抵台弘法



廣欽在洞中潛修十餘年,他的內證境界,非外人所能揣知。一九四五年,下山返回承天寺,這時山下世間,中日的八年戰爭已近尾聲,未幾就抗戰勝利了。翌年夏天,端午節後,福建永春的林覺非居士,到泉州探友,以遊覽承天寺而與廣欽和尚相遇,洽談甚歡,對廣欽和尚事以師禮。二人往還十餘日,分別之時,並告以將赴台灣謀職。廣欽和尚告林居士曰:



你到台灣教書,務要與我來信。台灣佛教受日本神教影響,已是僧俗不分,我與台灣有緣,將渡海興建道場,度化眾生。



林覺非抵台灣後,初在學校任教職,繼而入鐵路黨部任黨職,一向與廣欽和尚保持聯絡。一九四七年五月,在林覺非的安排下,廣欽和尚與一位台籍的普旺法師結伴來到台灣。普旺是基隆人,後改名普觀,為基隆市佛教講堂住持,現已圓寂多年。



廣欽和尚抵台灣時,年已五十五歲,初在基隆的極樂寺、靈泉寺等處掛單,數月之後,過了中秋節,他到了台北縣新店市,在碧潭吊橋對岸的空軍公墓附近,覓得一所廢置的日式空屋,臨時住下來。翌年,於新店市後街的山壁間,鑿了一個山洞,命名曰廣明岩──後來於此改建成了廣明寺。到了一九五一年,他在山洞右後方的大石壁上,雕鑿了阿彌陀佛大佛像和佛龕。佛龕高兩丈六尺,寬一丈九尺,深九尺。佛像高兩丈一尺,蓮座高三尺,長八尺,寬六尺。這是台灣首開鑿石造像風氣的第一座大佛像。



超度亡靈,保寺安寧



在這段時間內,有一件夜度日本人鬼魂的故事。那時任職台糖公司的周宣德居士,住在萬華昆明街的台糖宿舍,他常到附近的法華寺禮佛,受寺中齋姑之請,每星期天在寺中為信眾講經。據寺中齋姑告訴他,寺中夜間鬧鬼,門窗會無人自啟,電燈也會無人自開,所以夜間無人敢住在寺內。



有一天下午,周居士在法華寺附近的西寧南路上,遇到一位身材不高的老和尚。周居士合十為禮,請問法號,答曰:「廣欽。」問住何處,答:「沒一定。」周居士看他步伐輕盈,目光炯炯,頗像有道行的樣子,乃請他到法華寺休息。二人進入法華寺,老和尚禮佛,然後在地板上跏跌而坐。寺中齋姑欲為老和尚備晚餐,他說:「我不吃飯,只吃水果。」周居士到寺外買了一串香蕉,放在他身旁的木桌上。到了黃昏,他不言去,周居士與齋姑等相繼離寺,留下他一人在寺中過夜。



第二天早上,周居士與齋姑們到了寺中,老和尚仍坐在原處,手指殿前右側一客房說:「那裡有兩個日本鬼,你們去翻開榻榻米,取出屍骨,讓我給他們超度。」齋姑們找工人來,掀開右側日式房內的地板,果然找到了兩具骷髏。老和尚叫他們把骷髏放在焚化冥紙的爐中燒掉,他在旁唸佛唸咒,然後回到殿中說:「已經超度了。」



當日他仍沒有走,吃了些香蕉,晚間仍在原處打坐。第三天早上,他說右側後面的寮房裡還有一個鬼。工人掀開日式房的地板,果然又發現一具骷髏,也送入爐中焚化,老和尚唸佛持咒後說:「他也走了。」



在老和尚超度亡魂之後,寺中平安無事,夜間不再有異常事件發生了。



三個月的超度冤魂,使工程順利進行



一九五一年底,老和尚聽說土城、三峽交界處的成福山上,有一個天然的古洞。有一天,他率領幾名弟子到成福山,攀藤而上,在山上發現一個東向的天然大石洞,高兩丈多,深兩丈多,寬數丈,他打發弟子們回去,獨自留在洞中。夜間有月光照射,翌晨朝陽初升,曙光照耀洞中。老和尚為之命名曰「日月洞」。洞頂有泉,清澈甘美。於是就在洞中過著隱居的生活。後來,他在洞外搭建木屋三間,供奉地藏王菩薩聖像,並在洞頂另建茅棚,接引弟子同修。日久之後,附近的善男信女去參拜他,愈來愈多。



一九五五年,板橋的信眾們,在土城火山的半山腰間,購了一片竹林地供養老和尚。他去看時,由小徑進入,在竹林中砍去竹子,整出一片方丈的土地,再用砍下的竹子編為竹榻,敷以雜草,往上一坐,對隨他去的信眾們說:「此處甚好,你們回去吧!」於是就在竹林中露坐,以水果為食。過了兩個月,他又平出一片土地,搭建一間瓦屋,供奉佛像。拜山的信眾愈來愈多,信眾捐資在供佛的所在興建大雄寶殿、三聖殿、簡單的寮房。這時到了一九六一年以後,數年之間,「水果師」的大名不脛而走,傳遍了台灣各地。



此處所建的寺院,老和尚為之命名為「承天禪寺」,改火山名曰「清源山」,以紀念他剃度出家的祖庭,及面壁潛修的清源山。



台灣的橫貫公路,是一九六一年前後開始闢建的,後來修到天祥那一段,工程遇到了阻礙,這邊修好、那邊塌陷,工程毫無進展。負責其事的林則彬居士,是虔誠的佛教徒,他苦惱之餘,到承天寺去請廣欽老和尚開示,老和尚答應他到現場看看。老和尚到了天祥,即在崖上搭了一座草寮,每日在山上打坐。原來日本人統治時代,在這裡殺了許多山胞,冤魂不散,聚集在這裡,經過老和尚三個月的超度,工程得以順利進行。後來橫貫公路竣工時,林則彬居士在老和尚打座的草寮之處,建了一座塔。



白眼相向,如沐春風



老和尚在天祥住了幾個月,又應中部善信之請,由花蓮到了台中,在龍井鄉南寮的山上,創建廣龍寺,到1964年年底才返回承天寺。就在他出門的這段時間中,承天寺的監院竟藉口屢次請老和尚回山,而老和尚不回來為由,遂將寺中的積蓄,按等級職事發給眾人,各自散了。等到老和尚回來,重新開始收拾爛攤子,重整寺院,並繼續興建山門和未了工程。曾有善信向老和尚建議:「這些無法無天的壞人,應該送他們到法院,讓他們接受法律的制裁。」



老和尚說:「佛門廣大,好人要度,壞人也要度。我們應該慚愧,自己德能不足,無法感化他們,不應以嗔恨對嗔恨。」



還有一次,有些皈依的弟子去聽演講,認為講演的法師有影射批評老和尚的意思,就打抱不平上山報告老和尚。老和尚非但毫無慍意,反而要上來報告的弟子去懺悔「誤會講演法師」的過失,並替那位法師解釋其言辭的佛法含意,告誡弟子假如今天人家指名道姓罵我們,尚要誠懇感謝,何況人家沒指名!老人家還嚴肅曉以「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的大義,他讚那位法師「能在花花世界度眾生,實是菩薩」,並自謙說:「我還不敢去呢!」



廣欽老和尚最令人震撼,最偉大的「神通」是他的忍辱功夫,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當年廣欽和尚在大陸泉州時,住山洞十多年回到承天禪寺。不久,擺在大殿的香火錢丟了。當監院師與香燈師傳出這個消息後,舉寺嘩然。廣欽和尚沒回寺以前,從來沒掉過香火錢,他回來沒多久,舉寺賴以維生的香火錢居然會不翼而飛。而且讓大眾直接連想到的,就是廣欽和尚每天夜裡都在大殿裡坐禪,若說有人動手腳,第一個知道的應該就是他;既然他沒有發現是誰偷的,那麼偷香火錢的人,最有可能的人選是誰呢?在大家心目中也就不言而喻了!



自此,整個寺裡上下,大家雖然都不明說,只要一進大殿,碰到廣欽和尚,沒有不以白眼相向的。古人說:『萬夫所指,不病而死。』他在眾人默擯之下,一句表白說明的話也沒出口,一點不滿怨懟的心也不起。就這樣度過了一個多禮拜,大家仍然怒目相待,他依然如沐春風。這時候,監院師與香燈師才出來講話,揭開這段公案的謎底。原來香火錢並沒有掉,這只是監、香二師想藉此事考驗廣欽和尚,究竟在山上十三年,歷練出什麼樣的人格來!沒想到他居然在眾怒之下如沐春風。經監院香燈這一表白,眾和尚都自覺慚愧,這一個多禮拜,天天怒目所向的竟是一個人格完美、超然物外的道人。大家除了生起一份愧疚不安之心外,倍生一份敬佩讚歎之意,而他卻依然故我,不為毀譽得失動容。



一九六九年,老和尚又在台灣土城鄉公所的右後方,創建廣承岩,計有大雄寶殿、兩廂禪房、地下室、藏經閣、羅漢殿、講堂、禪房、華藏塔。工程前後持續十餘年,由老和尚的弟子傳斌法師主持其事。



承天寺早期所建的工程,由於地基不實,施工匆促,十多年之後,地基陷落,牆壁龜裂,不得不拆除重建。所以在一九七六年,先將三聖殿前的女眾寮房改建為兩層鋼筋水泥的樓房。翌年開山整地,重建大殿、三聖殿。



一九八二年九月,老和尚又派出隨侍他十多年的弟子傳聞法師,到高雄縣六龜鄉的寶來村,創建妙通寺。一九八四年七月,該寺工程尚在進行期間,老和尚移錫該寺,是年老和尚年已九十三歲。一九八五年底,老和尚在妙通寺傳戒──按照中佛會排列的順序,一九八五年應該由土城的承天寺舉辦傳戒大典,因承天寺的規模容納不下大批戒子,所以在其分院妙通寺舉行。這次報名受戒的戒子有兩千七百多人,其中包括出家眾五百多位,是台灣光復以來,由一九五二年開始的三十四次傳戒中,人數最多的一次。這當然是廣欽老和尚德望的號召所致。



幽默風趣中透出禪機



廣欽老和尚幼年未曾讀書,所以不識字;終其一生,不曾高樹法幢,登壇講經。但他一生的行持就是經典,就是說法。有一次,佛學家藍吉富教授,帶著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的學生去參拜他,其中一位依嚴法師,首先問老和尚曰:



「請問老法師,修苦行是指做甚麼事情,才算修苦行呢?」



老和尚答:「一切都不計較,日常生活不起分別心,就是修苦行。」



慧根法師接著問:「請問老法師,對研究教理有何看法?」



老和尚答:「沒有甚麼看法,我覺得很自然,你們以研究教理弘法,我以修行弘法,一樣弘法。



不錯,老和尚是以修行弘法,他的行持就是在講經說法,為世人樹立修行的榜樣,所以他對參訪者說:「我覺得一個新出家的人,應修一段苦行,也就是要粗衣淡飯,勤勞作務,不管是揀柴火、挑水、種菜、煮飯等,你都要做,多做苦工,智慧就易開。一個初入門的人,要把心安住,最好的辦法是一心念阿彌陀佛。」老和尚承擔宗門家業,卻一生唸佛,也一生勸人唸佛。藍吉富教授嘗請問他:「您是否走禪宗路子?」



老和尚答:「不是,我偏淨土,念南無阿彌陀佛。」



慧根師問他:「弘揚佛法,在現代這個時代,以何種方式較為中肯?」



老和尚答:「唉!我剛剛講過了,你們是以讀書弘法,我是以唸佛弘法,都需要。」



老和尚也有其幽默風趣的一面,而他的幽默風趣皆含禪機。某日,有一位教授,自認禪定功高,一大早撞進老和尚禪堂,一語不發,自個兒坐將起來,老和尚亦默默無言以對。過了很久,那位教授說話了:「老和尚,您看我這是第幾禪?」



老和尚說:「我看不出來。」



教授說:「聽說您的禪定工夫很高,我已到了第四禪,您怎麼看不出來?」



老和尚說:「我三餐吃飽沒事幹?」



隨手拿一張衛生紙,嘴巴動幾下,轉頭問教授:



「衛生紙跟我講話,你聽到沒有?」



那教授猶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默然而退。



某日,一位清修法師來訪,對老和尚說:



「我修某某三昧數十年,今來台覓地修行,請老和尚開示。」



老和尚說:「您修某某三昧數十年,應該由您與我開示。我沒修過甚麼三昧,無法與您言說。」



某法師又說:「我想閉關,大約要幾十坪地,外面弄個小花園,您老看如何?」



老和尚說:「我們閉關,到底是心要閉關,還是身要閉關?若是心要閉關,我們這個四大假合之身已經夠大了。若是身要享受,五大也不夠。閉關是關六根,修心是不入地獄。



老和尚在唸佛聲中安然入寂



老和尚平時生活簡樸,日常以水果為食,故有「水果師」的稱號。八十歲以後,因牙齒全脫,不能啃水果,改以流質的牛乳及果汁為食。八十多歲以前,除雨天外,夜間恆在露天跏跌而坐,數十年如一日。有人發現,拂曉之時,滿山林木草叢上皆布露水,惟老和尚跌坐之處,數尺的直徑內地面全干。老和尚到了晚年,間或在室內或廊下過夜,仍是常坐不臥,即俗所稱的「不倒單」。



八、九十歲時,以至九十以後,圓寂以前,行不用拄杖,不用人攙扶,身體輕健,動作敏捷。



一九八五年,老和尚在高雄縣六龜鄉的妙通寺傳戒,戒期圓滿,以要看承天寺大悲樓建築為名,急欲回台北土城。農曆十二月二十六日回到承天寺,四眾弟子聞知,蜂擁上山。數日後是丙寅年正月初一,老和尚召集各分院負責弟子及承天寺大眾,老和尚說他將「要走了」,對各人一一囑咐,並說明圓寂之後,屍體火化,靈骨分別供於承天寺、廣承岩、妙通寺。囑咐完畢,示意要返回妙通寺,眾弟子以老和尚堅欲南下,不敢強留,乃送老和尚回高雄。這天是一九八六年的二月九日。



回到妙通寺後,老和尚日以繼夜的唸佛,有時親敲木魚與弟子們一起念。最後兩、三天,他猛力出聲的念。郭惠珍居士在《傾聽恆河的歌唱》一文中說:



那種「使盡每一口氣懇切呼喚阿彌陀佛」的唸法,非常人可及,大眾輪班跟他大聲念,尚且聲嘶胸痛,氣力難支,何況他九十五歲高齡?有弟子恐他以近月不食,體力難以支持,故建議老和尚說:「師父!我們念,您聽就好!」老和尚瞪大了眼,斬釘截鐵的說:「各人念各人的,個人生死個人了。」



農曆正月初五——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三日,老和尚瞻視清澈,定靜安詳,毫無異樣。午後二時,對身邊眾人說:「無來亦無去,沒有事。」說完,還向徒眾頷首莞爾,在安詳中閉上眼睛。過了一會,眾人見老和尚不言不動,近前察看,原來老和尚已於眾人的唸佛聲中安然入寂了。享年九十五歲。



老和尚一生並沒有高建法幢,升座講經;也沒有妙筆生花,以文章度世,但他參禪唸佛、平實無奇的行持卻感動了、度化了千千萬萬的人。老和尚一生沒有著作,圓寂後,弟子們把他平時的訓誡,輯為《廣欽老和尚開示法語錄》行世。更為神奇的是,在廣欽老和尚圓寂往生時,竟有蓮花在空中顯現,有人還當場拍攝下這朵妙蓮。

 



(承天禪寺《廣公上人事蹟初編》)



大乘佛法中最上乘的秘密

現在,我可以告訴你,‘藥師經’和‘法華經’一樣,屬於大乘佛法中最上乘的秘密,是一切佛的秘密之教,不是普通密宗,是一切佛的最高秘密。經典文字上看起來很容易懂,實際是你真不懂。  

我們要瞭解,大乘佛法告訴我們,這個宇宙無論哪一方位,所謂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等等,十方三世都有佛,處處有佛,每個人都隨因緣、業力、性情的不同,而產生各種學佛、念佛因緣的差別。  

 譬如我們對五方佛的觀念。我們看到法師們放焰口,或修密宗時頭上戴的帽子,或繡或繪著五方佛,也就是中央毗盧遮那佛、東方阿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佛。注意啊!別的地方都講空,只有北方講不空,不空是什麼?不空就是有嘛!根據‘華嚴經’的道理,一切佛都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換句話說,十方三世諸佛就是一位佛,乃至一切眾生,也都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  

 以道理來講,宇宙萬有自性本體的功能就是一個,它起用而變化成萬相。因此,以‘華嚴經’的密教道理而言,釋迦牟尼佛等等,都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包括東方、西方、南方、北方、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因此,要真正瞭解‘藥師經’,必須先徹底瞭解‘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華經’)。‘法華經’也同‘金剛經’、‘阿彌陀經’一樣,是中國佛經界流通最廣、流傳最久、影響最大的一部經。然而知識份子看法華經也是莫名其妙,不曉得講些什麼?看起來都是在說故事,這樣一個故事、那樣一個故事的,說了半天,找不出道理來。不像看金剛經,還能看出一個端倪。但是,‘法華經’是中國天臺宗必讀的一部大經。佛在‘法華經’中說,佛法沒有三乘道,只有一乘,就是這麼一件事。佛出世修行、成道、度人、弘法,只為一件事,至於究竟這件事是什麼事,沒有說明。佛不只是為了生死,了生死是一件小事,佛是為一大事因緣而出世。‘法華經’的奧秘,以禪宗的話來說,處處都是話頭,所謂話頭,就是處處都是問題。  



 



(南懷瑾《藥師經的濟世觀》)



 



自讀首楞嚴,從此不嚐人間糟糠味;認識華嚴經,方知己是佛法富貴人。

    自讀首楞嚴,從此不嚐人間糟糠味;認識華嚴經,方知己是佛法富貴人。



  誠然,佛教三藏十二部經有如暗夜之燈炬、苦海之寶筏,為人生帶來光明與幸福,古德這首詩偈可說一語道盡行者閱藏慕道、頂戴感恩的心情!可惜佛教經典因為卷帙浩瀚,古文艱澀,常使忙碌的現代人有義理遠隔、望而生畏之憾,因此多少年來,我一直想編纂一套白話佛典,以使法雨均霑,普利十方。



(星雲法師《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總序 )



正信的佛教,三寶必須具足,缺一不可

「三寶」,就是佛、法、僧。只要三寶住世,人類就有光明,人類就能得到救濟,就有未來的希望,所以三寶是萬世的明燈。



正信的佛教,三寶必須具足,缺一不可。如果只信佛,卻不信法、不信僧,那就等於是拜神、拜天,只是求佛加持、保護、給我們幸福,卻不知修行的方法和道理,會被人視為盲從的迷信。



如果只信法,而不信佛、不信僧,就等於是一種學問知識的研究,並不算是佛教徒;等於只是在圖書館裡,把書一本一本的看完,雖知道書上的知識,但沒有用來作為自己行為的標準。就等於光點菜不飽,數他財物不富。



如果只相信僧中的某一個人,而不信佛也不學法,那就像崇拜英雄一樣,也像認義父母、認大哥一般。對佛教而言,如果只是崇拜、皈信某一個師父而說自己是佛教徒,便不是正信。正信的佛教徒是依僧寶而來信佛、學法。修行佛法的目的是在增長智慧、自利利他。所以三寶具足的重要性之於佛教徒,正如鼎有三足,缺一不可。



 



 (聖嚴法師 《法鼓山的方向》 )



Saturday, June 11, 2016

依如是三種事故,終不解脫三種惡趣

爾時佛告舍利子:「善哉善哉。舍利子!甚為希有。汝等乃能住無浮諂,請問如來如是之義。諦聽諦聽,當為汝說。舍利子!若有眾生欲隨如來修學佛法,我當為彼如應顯說。何以故?以諸眾生能隨佛學,如來不違彼意,必現其前而為說故。



 



又舍利子!若有眾生不樂隨佛修學正法,若為彼說,是人聞已則當成立鬪諍根本。舍利子!如是成就淨信菩薩摩訶薩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故,於諸佛法廣生淨信,長久大夜常樂觀察,為欲救濟沈溺眾生故,往如來所,殷勤鄭重諮疑問義,凡所敷演樂欲聽聞。既聞法已,復獲廣大清淨深信,歡喜踊躍倍加精進,受持正法如說修行。又舍利子!當來之世我諸弟子,少有苾芻深心希樂趣般涅槃寂靜之法,多依三事以為常業。何等為三?一者常喜追求世間名利,二者貪樂朋黨追求食家往還不絕,三者喜樂追求花飾房宇貯積財富什物資具。是名依止追求三事。舍利子!是諸苾芻以依如是三種事故,終不解脫三種惡趣。舍利子!如是苾芻不樂解脫地獄傍生焰魔鬼趣,而返喜樂勤修滅盡趣天道法,又常勤修相言鬪訟譏刺離間諍論之事,復樂攝受心不淨信諸惡友等,捨空靜林依泊村落,白衣俗人而為朋翼。舍利子!諸在家者作如是言:『如是長老數來我家與我同好,我當供給,施其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餘資具。彼住空閑諸長老等,既於俗人素無周接,我等如何與之言問?』以此事故,是諸苾芻與在家者轉相親狎,更互談說但敘世事繁雜戲論。舍利子!是惡苾芻樂共無良之人同止遊涉,久著住處曾無移轉,多覓朋黨及多食家,數數瞻視躬行慶弔,由此事故密懷親愛。設有客苾芻來都無供給,先行毀呰非法之言。而客苾芻實是賢聖,是惡苾芻亦不稱說:『汝為多聞具戒清淨。汝是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如是等言全不稱說。舍利子!是惡苾芻在我法中不修我法,更無餘事,唯樂毀呰訶罵不息。舍利子!彼諸俗人為朋黨者又作是言:『諸客苾芻未曾與我共住久處周旋還往,舊住苾芻與我久住,情事相委通致使命經理緣務。以是義故,我當與諸舊住苾芻共相護悋假為威勢。』舍利子!以是等故,諸惡苾芻於是經典若解不解,一切時中皆悉誹謗毀呰不信。又舍利子!若復有人聽聞如來所說經典,如是文句差別法門常樂聽聞,聞便信解無疑惑者,必能捨離如是眾生,及捨應往惡趣之業。如是舍利子!修行無倦精進菩薩摩訶薩,聽聞如是慳嫉等相往惡趣業,既聞是已便不自行家慳等事,況復為他開示此法。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精勤無倦修行毘利耶波羅蜜多。應如是學。



(《大寶積經》卷四十七 〈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十三毘梨耶波羅蜜多品第九之三〉 大正藏第 11 冊 No. 0310 )



舉心動念,無非是罪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復相扶助,勸令牢脚,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歷。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 〈利益存亡品〉 大正藏第 13 冊 No. 0412  )



 



諸經中王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法師品第十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藥王!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于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大正藏第 09 冊 No. 0262 妙法蓮華經)



 



至心聽法復有二種:一者思義,二不思義

云何菩薩摩訶薩知義?菩薩摩訶薩若於一切文字、語言,廣知其義,是名知義。云何菩薩摩訶薩知時?善男子!菩薩善知,如是時中任修寂靜,如是時中任修精進,如是時中任修捨定,如是時中任供養佛,如是時中任供養師,如是時中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具足般若波羅蜜,是名知時。云何菩薩摩訶薩知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知足,所謂食飲衣藥、行住坐臥、睡寤語默,是名知足。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自知?是菩薩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聞、如是捨、如是慧、如是去來、如是正念、如是善行,如是問、如是答,是名自知。云何菩薩摩訶薩知眾?善男子!是菩薩知如是等,是剎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應於是眾如是行來、如是坐起、如是說法、如是問答,是名知眾。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知人中尊卑?善男子!人有二種:一者信,二者不信。菩薩當知信者是善,其不信者不名為善。復次信有二種:一者常往僧坊,二者不往菩薩。當知其往者善,其不往者不名為善。往僧坊者復有二種:一者禮拜,二不禮拜。菩薩當知禮拜者善,不禮拜者不名為善。其禮拜者復有二種:一者聽法,二者不聽法。菩薩當知聽法者善,不聽法者不名為善。其聽法者復有二種:一至心聽,二不至心。菩薩當知至心聽者是則名善,不至心者不名為善。至心聽法復有二種:一者思義,二不思義。菩薩當知思義者善,不思義者不名為善。其思義者復有二種:一如說行,二不如說行。如說行者是則為善,不如說行不名為善。如說行者復有二種:一求聲聞,不能利安饒益一切苦惱眾生;二者迴向無上大乘,利益多人令得安樂。菩薩應知能利多人得安樂者,最上最善。善男子!如諸寶中,如意寶珠最為勝妙,如諸味中甘露最上,如是菩薩於人天中最勝最上,不可譬喻。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涅槃經,住七善法。菩薩住是七善法已,得具梵行。



(《大般涅槃經》卷十五 〈梵行品第八之一〉 大正藏第 12 冊 No. 0374 )



一切有為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六十九〈初分無所得品第十八之九〉云:「舍利子!以要言之,一切善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一切非善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一切有記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一切無記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一切有漏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一切無漏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一切有為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一切無為法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舍利子!由此緣故我作是說:諸法亦爾,都無自性。」



 



 



《大智度論》卷大智度初序品中緣起義釋論第一〉云:



一切有為法,皆無常相應,是第一義,云何言無常非實?所以者何?一切有為法,生、住、滅相,前生、次住、後滅故,云何言無常非實?



答曰:



有為法不應有三相。何以故?三相不實故。若諸法生、住、滅是有為相者,今「生」中亦應有三相,「生」是有為相故;如是一一處亦應有三相,是則無窮,住、滅亦如是。若諸生、住、滅各更無有生、住、滅者,不應名有為法。何以故?有為法相無故。以是故,諸法無常,非第一義。



復次,若一切實性無常,則無行業報。何以故?無常名生滅失故,譬如腐種子不生果。如是則無行業,無行業云何有果報?今一切賢聖法有果報,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應言無。以是故,諸法非無常性。如是等無量因緣說,不得言諸法無常性。



一切有為法無常,苦、無我等亦如是。



如是等相,名為對治悉檀。



第一義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論議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諸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不可破,不可散。上於三悉檀中所不通者,此中皆通。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何經為大

上元年中。孫思邈服流珠舟雲母粉。生一百五十歲。顏如處子。至長安說齊魏間事。明如目覩。書寫此經七百五十部。



 



太宗欲讀佛經問邈。何經為大。邈云。華嚴經佛所尊大。帝曰。近玄奘三藏。譯大般若六百卷。何不為大。而八十卷華嚴經。獨得大乎。邈答云。華嚴法界具一切。於一門中。可演出大千經卷。般若經乃是華嚴中一門耳。太宗方悟。乃受持華嚴一乘祕教。亦名大不思議解脫經。功用大故。感應亦大。道者欲學佛心慧。了佛境界。證佛地位。依此一乘法性悔而修行者。不歷地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悉與三世諸如來等。譬如眾流一滴之水。纔入海中即名海水。若依大乘二乘權教。備修萬行。綿歷多劫。不知聞是經。以少方便疾得菩提。經云。此經不入一切眾生之手。唯除菩薩摩訶薩。一切聲聞緣覺。不得此經。何況受持。若菩薩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不聞此經。雖聞不信。是等猶為假名菩薩。若有經卷地如來塔廟。禮拜供養。彼眾生等。具足善根。滅煩惱患。得賢聖樂。吾徒其勉之。予師事禪祖無名公側。聞普賢大行海印深定法界體性。方知華嚴釋氏宗極。所以刊修此傳。廣示未聞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大正藏第 51 冊 No. 2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