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t Modernism and the Rhetoric of
Meditative Experience
(原文出處: https://goo.gl/WZrvXw )
中譯: 佛教的現代主義與禪定體驗的修辭
(全文出處: https://goo.gl/jJoosn )
原文刊於 Numen, Vol. 42(1995) c E. J. Brill,
Leiden http://www.jstor.org/pss/3270219
作者:Robert H. Sharf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研究所教授)
特別摘要:
(1)
引言:數學家法蘭克.拉姆齊(Frank Plumpton Ramsey
)說過:「無法說的事就是無法說,你也無法用口哨把
它吹出來。」( 'What we can't say we can't say,
and we can't whistle it either' )
我用作本文的開篇引言,佛教徒,似乎,不比我們吹
得好。
(2)
馬哈希的方法宣稱為修行者提供進入內觀道的直接入口
,無需先有定力練習(samatha)或掌握靜慮(jhana)
的高級狀態。這是最重要的,因為根據聖典資料,佛教
禪定的基礎是定力的發展——需要長期而艱苦過程訓練
的一項任務。馬哈希自然地堅持認為,為了在內觀中有
進步需要有聚精會神,但是在他的教法中要成功需要的
專心程度,依照傳統的估算,是小的。另外,入定裡的
必需技巧可在內觀修習的過程中獲得,規避準備性的入
定練習的需要,由此縮短並簡化這個道法。
(3)
在《佛教調查》(A Survey of Buddhism)第五版的一
篇更新的序言裡,Sangharakshita表達了他自己對馬哈
希方法的保留看法,他覺得它能夠導致「極度的神經緊
張和一種精神分裂狀態,我發明了一個詞『異化的覺知
』(『alienated awareness』)。1964年我回到英國
,我遇到十二或十四個人,他們正遭受精神紊亂之苦,
是修習所謂『內觀禪定』的一個直接後果。其他四五個
不得不拘禁在精神病院裡」(Sangharakshita 1980:Ⅹ
Ⅴ)。
(4)
有諷刺意味的是,接觸巴利聖典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西方
東方學家的努力而成為可能。在十九世紀以前,巴利文
獻在地方語言裡、甚或在地方字體裡大體上是沒有的。
巴利研究的動力來自英國東方學家,著名的有T. W.
Rhys Davids,在斯里蘭卡的一位殖民行政官,他於
1881年在倫敦成立了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巴利聖典協會的早期會員很多是受過教育
的僧伽羅在家人,他們在世紀之交前後英文譯本出版之
前接觸不到佛教聖典(Gombrich和 Obeyesekere 1988:
210)。
(5)
正是在這種受西方影響的佛教改革背景下,我們必須來
理解東南亞所謂的內觀復興。我願意再次重申,佛教的
禪定修行,甚至在僧團當中,在前現代時期不是廣泛
見證的。比如,Walpola Rahula已表明,到公元前一世
紀,斯里蘭卡僧團已經把自己的天職理解為經典研習,
而非修行,而且到公元六世紀,「斯里蘭卡佛教已經果
斷拒絕喜歡居住鄉鎮僧人的苦行隱士(tapassi)。」
儘管直到殖民時期在斯里蘭卡僧團內部還保留著有限的
禪定傳統,但此傳統到十九世紀末顯然瀕死(Bechert
1966)。在研究斯里蘭卡的林棲僧人寺院——此傳統跟
禪定修行聯繫最緊——的過程中,Carrithers發現,「
現在在錫蘭……在將近150個偏遠寺院中,除了很少幾
個,都是1950年以來出現的(Carrithers 1983: 11)
。」另外,在留存的中心裡,沒有超過一百年的,而且
多數隱居寺的成立人在1970年代還活著,在這個事實中
可見到此次運動的相對年輕時期。有學者暗示在當代
斯里蘭卡林棲僧傳統和回溯到更早一次十八世紀復興的
傳統之間可能有某種連續性,甚至那些學者也承認,跟
早期傳統相聯的禪定方式跟今天興起的內觀運動裡流
行的方法大不相同。
---------------同場加映----------------
承天禪寺《廣公上人事蹟初編》
老和尚也有其幽默風趣的一面,而他的幽默風趣皆含禪
機。某日,有一位教授,自認禪定功高,一大早撞進老
和尚禪堂,一語不發,自個兒坐將起來,老和尚亦默默
無言以對。過了很久,那位教授說話了:「老和尚,您
看我這是第幾禪?」
老和尚說:「我看不出來。」
教授說:「聽說您的禪定工夫很高,我已到了第四禪,
您怎麼看不出來?」
老和尚說:「我三餐吃飽沒事幹?」
隨手拿一張衛生紙,嘴巴動幾下,轉頭問教授:
「衛生紙跟我講話,你聽到沒有?」
那教授猶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默然而退。
某日,一位清修法師來訪,對老和尚說:
「我修某某三昧數十年,今來台覓地修行,請老和尚開
示。」
老和尚說:「您修某某三昧數十年,應該由您與我開示
。我沒修過甚麼三昧,無法與您言說。」
某法師又說:「我想閉關,大約要幾十坪地,外面弄個
小花園,您老看如何?」
老和尚說:「我們閉關,到底是心要閉關,還是身要閉
關?若是心要閉關,我們這個四大假合之身已經夠大了
。若是身要享受,五大也不夠。閉關是關六根,修心是
不入地獄。」